退款有難度、投訴不順暢 內容付費不能“一錘子買賣”
128 2025-09-18
歷史上,北京有很多御碑亭。比如明清的皇帝陵都建有碑亭;雍正、乾隆皇帝在廣安門外石道以及朝陽門外石道上共立有四座碑亭;乾隆皇帝為燕京八景各立一處碑亭;郊區(qū)的清代八王墳、公主墳、勁松墳等皇家宗室墳也建有碑亭。經過幾百年滄桑,皇家廟宇、皇家陵墓中的御碑亭,保存較好,而坐落在郊區(qū)的御碑亭,絕大多數(shù)已無存。有的只留石碑在原地,有的石碑異地保存,有的甚至碑亭石碑全無,只有歷史書籍文字記載。
因為是皇家所建的碑亭,當時人們俗稱皇亭子。在歲月的變遷中,有一些演化成“黃亭子”的地名,一直流傳下來。如今,在北京的地圖上有三處黃亭子:一是薊門煙樹之黃亭子,二是羊坊店之黃亭子,三是大紅門之黃亭子。
《海淀區(qū)地名志》記載,薊門煙樹之黃亭子,“又名皇亭子,即薊門煙樹之碑亭(實為碑龕)。據傳,四角包磚,外壁涂朱,亭頂覆蓋黃色琉璃瓦,為清乾隆皇帝所立,故俗稱黃(皇)亭子。亭子周圍之地因亭而得名?!痹摰卦悬S亭子村,1959年成立黃亭子生產隊,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該地興建居民區(qū)。
“薊門煙樹”原名“薊門飛雨”,后來改為“薊門煙樹”。關于薊門的地點,歷來有幾種說法。春秋戰(zhàn)國時的燕國,以薊城為國都,古稱薊城為薊門。金代中都城中有地名叫薊門,其地約為當今廣安門內牛街北口。薊門附近有個廟宇大悲閣,建成于唐代,遼代圣宗皇帝因避雨曾入大悲閣,因此改名圣恩寺,成為“薊門飛雨”的來源。
明代將薊門與薊丘混淆,說“薊丘在舊城西北隅”,舊城指金代城垣,大致在白云觀附近。明代后期又被附會到德勝門外元代土城遺址上?!八E門飛雨”逐漸演變?yōu)椤八E門煙樹”。
明代的鄒緝在王紱之《燕臺八景圖》上這樣寫道:“薊門在舊城西北隅,門外舊有樓館,雕欄畫棟,凌空縹緲,游人行旅,往來其中,多有賦詠,今并廢,而門猶存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故曰薊門煙樹。”他在這里也是把薊門看作在德勝門外。
清代乾隆皇帝將元大都西城墻殘門視為薊門,把“薊門煙樹”景碑立在元大都土城墻上,為使其永固,砌筑了寬大的條石基礎和走廊,并建立碑亭,亭頂覆蓋黃琉璃瓦,俗稱皇亭子。碑在亭內,坐北朝南,為漢白玉制,長方形,高3米,寬80厘米,厚25厘米。碑座為長方形須彌座,雕飾浮云、蓮花等圖案,碑四周有漢白玉護欄。可惜碑亭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被毀,碑幸存至今。碑陽為乾隆帝的御筆“薊門煙樹”,碑陰為乾隆帝御制七律詩?!八E門煙樹”碑現(xiàn)仍立在元代土城墻上,成為元大都遺址公園的一個重要景點。其地碑亭已無存,但留有“黃亭子”地名。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南邊也有個黃亭子的地名,即羊坊店黃亭子?!逗5韰^(qū)地名志》記載:羊坊店之黃亭子是地區(qū)名,“泛指復興路以南、羊坊店路兩側,至羊坊店西路的一片地區(qū)。據傳說,清帝乾隆為‘鎮(zhèn)’這里可能出皇帝的‘風水’而立碑造亭,人稱皇亭子。1960年前后修建京西賓館時拆除,但被沿用為地片名?!毙氯A社宿舍在軍博地區(qū)羊坊店3號,也稱黃亭子大院。此地還有黃亭子社區(qū)。
需要指出的是羊坊店之黃亭子,并沒查到曾有碑亭的歷史資料。按《海淀區(qū)地名志》記載,碑亭在建京西賓館時拆除,說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地面上有較大型的建筑物?;蛟S有上年紀的老北京人對此有印象,如能找到原有石碑、碑文,或者對此有記憶者可一探究竟。
在豐臺區(qū)大紅門西南1公里處有一黃亭子地名,原343路公共汽車設有黃亭子車站。前些年有文章稱此處黃亭子是皇帝打獵憩息的地方,經查,明清兩代歷史資料及清代官繪《南苑全圖》均無建“皇亭”的記載。筆者查閱歷史資料得知,此處“黃亭子”的來源,是清末民初光祿大夫傅子范之神道碑亭。它就坐落于京苑輕便火車軌道西側,北京黃亭子賓館大門旁邊。
這座碑亭有其特殊性,一是建成時間最晚,建于民國八年(1919),二是墓主人傅子范與皇帝并不沾親帶故。
北京的皇亭子(御碑亭)多是為修路、皇陵以及皇帝宗親而建,而大紅門這處碑亭比較特殊,它只是為紀念一位普通軍官——傅子范而建,而且是由清朝退位皇帝溥儀和民國總統(tǒng)徐世昌共同批準建立的。這可能與傅子范的兩個兒子是民國高級軍官有關系。
傅子范,名錫疇,字子范,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五日,祖籍江西,清初遷湖南乾州(后改乾城,今吉首市新城區(qū)),從其曾祖父起至他連續(xù)四代被清朝追贈光祿大夫。
傅子范青年時從軍,駐威海衛(wèi),在武備學堂任教,受皇帝派遣到琿春及烏蘇里江等地進行考察,勘察邊界。在山海關專治軍械,開采金礦,工作勤懇。他還參加過甲午之戰(zhàn)、保衛(wèi)威海衛(wèi)的戰(zhàn)役。傅子范有三子二女,大兒子傅良佐為中華民國陸軍上將銜陸軍中將、湖南督軍,二兒子傅良藻為陸軍少將,三兒子傅良璧為知縣。傅子范于民國八年(1919)二月二十九日在北京去世,當年六月十六日葬于大紅門西南之地,即今黃亭子。
據南苑鄉(xiāng)大紅門村退休老干部張福香同志回憶,傅子范碑亭坐落在大紅門南路路西,今南北鐵道西邊,有四根柱子,四角出長檐,頂部覆蓋黃色琉璃瓦,亭子高約3米左右,寬約1.7米,中央立有一通大石碑,石碑兩側雕刻著兩條龍,它是傅子范墓建筑群中神道碑豎立的地方。因為他是末帝溥儀追封的一品大官,按習俗,人們又稱皇亭子。
新中國成立初期尚存亭子,20世紀60年代初尚存石碑,現(xiàn)在亭子及石碑均已無存。筆者在國家圖書館查到《傅子范神道碑》和《故清封光祿大夫傅公墓表》碑文拓片,神道碑陽面為“清封光祿大夫傅公子范之神道”13個大字,碑首有“神道”兩個篆字。《傅子范神道碑》就立在碑亭內。
如今,在黃亭子賓館院內有傅子范墓,尚存一組較完整的石刻。有另外一座碑亭,高2.5米,寬1.7米,亭正面刻:“清封光祿大夫傅公錫疇字子范之墓”。下刻傅子范三個兒子及兒媳、孫子的名字。時任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所題對聯(lián)一副:“早傅方略張世安,高詠游仙郭景純?!痹摫で坝腥A表一對、石獅子一對、香爐及石五供一組。
1983年附近出土了《清封光祿大夫傅公之墓志銘》,現(xiàn)藏豐臺區(qū)長辛店連山崗石刻園。出土文物包含傅子范墓碑(墓表)一通,墓志銘一盒,均為石質。墓表題名《故清封光祿大夫傅公墓表》,墓志銘題名《清封光祿大夫傅公之墓志銘》。墓表、墓志銘均為段祺瑞撰文,清史館提調周肇祥書丹、社會名流李經畬篆額。傅子范墓表、墓志銘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和威海衛(wèi)保衛(wèi)戰(zhàn)及甲午海戰(zhàn)的一份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傅子范墓1984年公布為豐臺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傅子范逝世于民國初年,當時小朝廷還在,末代皇帝溥儀封其為“光祿大夫”,所以墓碑刻有“清封光祿大夫”字樣。
傅子范墓的這座碑亭是在北洋軍閥混戰(zhàn)的背景下建成的,筆者分析,傅子范本人是清末高官,他兩個兒子是北洋政府的軍隊高官,因此時任總統(tǒng)徐世昌和退位皇帝溥儀為其建了一座“皇亭”。
不過,這處“皇亭”仍令人疑竇叢生:該碑亭由退位的皇帝溥儀和北洋政府總統(tǒng)徐世昌批準的,此時北洋政府已成立八年,怎么還能批準建御碑亭?論官職,傅子范生前并不顯赫,當時官職更高的官員,為什么沒有享受到建“皇亭”的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