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物件,會讓婚房的風水產生負能量
104 2025-09-18
當丘成桐、丘成棟兄弟并肩站到臺上時,一個引人深思的命題浮現眼前: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頭腦,會選擇在何處安放他們對未來的思考?今天,這對享譽全球的數學巨擘給出了他們的答案——深圳。
9月9日上午,由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院士發起,并由其胞弟、著名數學家丘成棟教授擔任常務副院長的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深圳),迎來首批科研人員入駐。
從左至右依次為:朱華偉、李逸、薛其坤、丘成桐、盧煜明、羅智泉、郭健。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活動啟動儀式上,丘成桐院士擘畫藍圖,丘成棟教授則帶來了最“硬核”的見面禮——介紹首批入駐的頂尖科研團隊,并當場發布近期科研成果。這一幕,遠比任何剪彩都更具力量。它宣告著,這艘4月才揭牌成立的“數學研究航母”,已經在全速航行。
“河套數學研究院從揭牌到啟用,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深圳的速度與溫度。”丘成桐院士說。
巨擘的選擇:當“頂尖大腦”遇上“深圳需求”
丘成桐與丘成棟,是世界數學界罕見的“兄弟雙星”。哥哥丘成桐,33歲摘得菲爾茲獎,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最杰出和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大師;弟弟丘成棟,同樣是年少有為的天才,在代數幾何等領域作出開創性貢獻。他們的人生軌跡,是對數學之美的極致探索。而他們事業的新篇章同時落筆于深圳,這并非偶然,而是頂尖科學家與城市發展需求之間的一次精準“握手”。
丘成桐院士致辭。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丘成棟教授。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這背后,是深圳產業走向“無人區”的強烈渴求。 作為一座擁有超過2200家人工智能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5萬家的科創之城,深圳在應用創新和產業轉化上已是全球高地。然而,產業越是向上攀登,對底層理論的需求就越是迫切。
就在上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躍居全球榜首。登頂的榮耀之下,是更深層次的思考:如何從應用創新的高地,邁向原始創新的源頭,從而鞏固并提升領先地位?答案直指基礎科學。
當深圳的機器人、低空經濟、AI大模型等前沿產業開始向更深邃的藍海探索時,它們最需要的,正是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提供的“底層代碼”和“導航圖”。深圳需要的,正是像丘氏兄弟這樣的“頂尖大腦”,來解答產業最前沿的根本性問題。
城市的誠意:為“思想源頭”筑起最優生態
頂尖科學家的選擇,就是對一座城市創新生態最嚴苛的“投票”。研究院落地深圳,正是對深圳傾城之力構建的創新沃土的認可。
深圳的誠意,體現在真金白銀的投入和制度性的保障。深圳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規定,“市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應當不低于市級科技研發資金的百分之三十”,這是刻入城市法規的莊嚴承諾。鵬城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超過4000家的創新載體星羅棋布,已建和在建的智能算力超過62E……這些世界級的“硬件”設施,為基礎研究提供了豐沛的“養料”。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深圳的優勢,在于從“0到1”再到“N”的全鏈條轉化能力。研究院獨特的“25%基礎數學、50%應用數學、25%交叉與成果轉化”黃金比例,堪稱是為深圳量身定制。丘成棟院士今天現場發布的《能量熵向量:一種高效微生物基因組序列分析與分類的新方法》等研究院近期科研成果,直接呼應了深圳蓬勃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需求。這種“入駐即產出”的效率,正是“深圳生態”的生動寫照:這里不僅有尊重“純粹思考”的耐心,更有全球最高效的產業化體系,能讓理論的火花迅速燎原成產業的烈焰。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全新的起點:深圳創新邁向“深度紀元”
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深圳)的正式啟用,絕非僅僅是深圳多了一個高端科研機構。它的意義,在于它是一個標志,一個催化劑,一個全新的起點。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它標志著深圳創新模式的深度進化。從昔日的“三來一補”到今天的“應用為王”,深圳一直在進化。如今,隨著丘氏兄弟這樣的戰略科學家到來,深圳正勇敢地邁向創新金字塔的頂端——原始創新。這不僅關乎技術,更關乎一座城市的氣質與靈魂,是從“深圳速度”到“深圳深度”的根本性躍遷。
它將催化一個頂尖人才的“雁陣效應”。首批入駐的17位科研人員所形成的強大“人才磁場”,將吸引全球更多頂尖學者“雁陣南來”,在深圳形成世界級的智慧高地。
它開啟了貫穿未來的創新人才培養新局。簽約儀式上,深圳中學的名字赫然在列,丘成桐院士也在現場稱“為深中學子感到驕傲”。這并非偶然,深中早已是清華求真書院的重要生源地。這預示著,一個從中學“少年班”到頂尖研究院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正在深圳加速閉環。深圳不僅要“引鳳”,更要自己“育鳳”,為未來儲備源源不斷的人才力量。
(視頻編輯 高馭哲)
今天,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的正式啟用,是深圳與頂尖智慧的一次完美“合流”。它如同一顆充滿能量的“數學之心”,開始在深圳這片熱土上有力地搏動。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顆心臟的每一次跳動,都將為深圳乃至中國的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最底層的澎湃動力,推動這座城市在全球科技競爭的星辰大海中,駛向更遼闊的遠方。
(作者:讀特新聞記者 鐘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