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家里富不富,但看門前樹”,大門前種樹的講究與忌諱
155 2025-09-18
細心的人或許會留意到一個現象:那些在地下沉睡了數百年、上千年的夫妻合葬墓,一旦被發掘,往往呈現出“男左女右”的安葬格局。這種跨越時空的共同特點,背后藏著古人對喪葬禮儀的深刻講究。
一、“男左女右”的根源:兩種思想的交織
夫妻合葬時的方位安排,主要源于古代社會兩種根深蒂固的觀念。
- 男尊女卑的社會認知:在傳統觀念里,“妻以夫為天”是普遍遵循的準則,男性在家庭與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這種觀念滲透到喪葬文化中,便體現為合葬時男性居左、女性居右的安排。即便如今倡導人人平等,仍有部分人受傳統影響,堅持以此種方式合葬,認為這能讓夫妻在另一個世界延續和睦。
- 以左為尊的禮儀傳統:古人向來視“左”為尊貴之位。無論是宴席上賓客的排位——最尊貴者居左,還是對聯的張貼——上聯在左、下聯在右,都彰顯著“左為上”的理念。夫妻合葬的方位,正是這一理念的延伸,以此凸顯男性的主導地位。
《禮記》中對喪葬禮儀的記載,更印證了這一傳統的規范性:辦喪事時,子孫按性別分排站立,男左女右,下葬時也依此順序。到了漢朝,“夫為妻綱”的觀念普及,進一步固化了夫妻合葬的方位;至明朝,這一方式甚至被寫入《大明集禮》,成為制度——正妻緊鄰丈夫左側,妾室按地位依次居右,最卑微者在最右側,毫無變通余地。
二、規矩之外:情感為先的特例
不過,再嚴苛的規矩,也抵不過一份深情。明朝大臣王錫爵的故事,便是打破常規的例證。
王錫爵的妻子先他而去,按當時規矩葬于合葬墓右側。待他離世時,按制需挪動妻子遺體以騰出左側位置,實現“男左女右”。但他不愿驚擾亡妻,便讓家人將自己葬在妻子左側,墓碑上刻著“先妻在右,后夫在左,順序雖變,心意不變”。最終雖仍是男左女右,卻以先后順序的調整,打破了固定位置的桎梏,讓情感凌駕于規矩之上。
三、方位的區分:祖墳與領穴的不同標準
合葬時的“左右”如何界定?是面朝墳墓,還是背朝墳墓?這要依墳墓的性質而定。
- 立祖墳:作為家族墓地的“根基”,只有輩分最高、最先安葬的祖先可享此待遇,承載著庇護家族的寓意。此時的左右以“背對墳墓”為標準,象征著背靠先祖、得享庇佑。
- 領穴:作為家族墓的核心與坐標,其他墓穴需以其為中心,按長幼尊卑排列。領穴的左右以“面朝墓穴”為標準,因逝者安葬時通常面朝天、腳朝碑,面朝墓穴意味著后輩追隨先輩腳步,延續血脈,如同在跪拜老祖宗一般。
其實,夫妻合葬的意義,從來不止于規矩與方位。它是情感的延續——生前同室共枕,死后同穴相依,正如一句墓志銘所言:“左邊埋著你,右邊埋著我,到了地下,還像活著時一樣過日子。”這份“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的相守,才是合葬文化最動人的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