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信,從明天起你的好運就要來了
119 2025-09-20
鵝城東北角的岑山頂城墻之上有一座三層八角的樓閣。樓門為艮山坤向,唐代風水大師李淳風曰:“坤元資生,利用之途無盡;無源無末,眾妙之門大矣。無窮無盡,圣人之道備矣!”這也是斯樓開坤門之故。第一層門頂上有“天賜樓”三字的藍底金字匾額,第二層也有“魁星閣”三字的藍底金字匾額。據說是傅山先生去寧武蘆芽山路經靜樂鵝城時題寫的。字體鸞翔鳳翥,健勁雄宏,大氣美觀,為斯樓增色無限。
站在第一層“天賜樓”鵝城景觀盡收眼底。從一層沿木樓梯上到二層,只見里面有一面目猙獰的藍臉“魁星爺”神像。魁星爺的左腳踏在一個木刻烏龜的頭上(鰲頭),右腳向后翹起。一手捧墨盒,一手執朱筆。頭頂一“胸中彩色”四字匾額,兩旁廊柱一副陽刻楹聯:
上聯:握筆不曾輕一點,
下聯:占鰲直欲上三臺。
三層只是一個很矮小的樓閣,并無通往上面的樓梯,閣頂飛檐翹角,桶瓦上蓋,貓頭滴水。整個樓閣,巍峨壯觀,與大東門門樓,東城墻東南角樓自北向南,從上到下一字排開,成為城東一景。
魁星是古代神話故事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儒家學子心目中,魁星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魁星爺也指“北斗星”。《中國古代占星術注評》里《史記·天官書》中曰:“魁斗星,衡殷南斗,魁枕參首。是第一星也”故此,“魁”也有第一名的意思。《春秋運斗樞》所載“北斗中的第一至第四為魁”。“魁星點斗,獨占鰲頭”是過去高中狀元的美稱。表達了古代文人對自己寒門苦讀的認可,同時期待命運的眷顧,能夠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為國效力。還留下幾個傳說:
傳說魁星是個才子,曾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只因容貌奇丑,在金殿上驚嚇了皇后,被亂棍逐出皇宮。魁星因之跳入東海而死。玉帝深憫其人。賜朱筆一枝,命其掌管人間科舉文運。又傳說魁星高中進士,在殿試時,皇帝見他相貌如此丑陋,跛腳加滿臉麻子。就問他臉上為何長了這么多麻點?“麻面滿天星”魁星從容回答。皇帝又問:腳為何跛?“獨腳跳龍門”魁星對答如流,使皇帝龍顏大悅,高興之下就點了魁星做了狀元。于是讀書人就供奉“魁星爺”圖吉利,激勵自己發憤讀書,高中狀元。
據老人們傳說在明朝崇禎年間,靜樂鵝城之東的娘子神村(有說是西坡崖)有一耕讀之家,姓呂。呂家有一小孩,名叫“新命”。自小聰明好學,他父親是秀才,以當私塾先生教書為生。在其父的教誨下,特別喜愛寫字、畫畫。新命九歲那年和小伙伴玩耍時就能用木棍在地上畫出形象逼真的飛鳥、牛、羊。這年夏天他來到城里的舅舅家,他聽說岑山頂上的“天賜樓”、“魁星閣”是傅山寫的,人人說好。就和表哥經常登山觀看,其他同齡小孩登山是為了玩耍,而他卻是為看傅山的字。有一天午飯后,他趁眾人休息之時,獨自一人來到山頂。五月盛夏,綠樹蔥蘢,山花爛漫,草長鶯飛。他正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地登上山頂。在地上用手中的木棍模仿傅山的字體,恍惚間聽到有人在二層“魁星閣”里好像學堂里的老先生點名。他出于好奇就登上二層“魁星閣”。剛一轉身只聽有人喊“呂新命”,拖著長長的回音。他立即應到“到!”又聽到“呂新命,你愿為重慶府知府?你愿挨皇家一刀?……愿意!愿意!他一一爽快答應。沒想到后來竟一語成讖。起初他以為是平時跟他玩耍的小伙伴跟他鬧著玩。他上下里外搜索一個人也沒有。只見相貌丑陋的魁星爺面帶笑容好像和他微笑點頭,心中頓時掠過一絲怯意。遂轉身下山,從此再未上來過。
后來他父親把他送到岑山書院讀書,考試輒為第一,十七歲中秀才,二十二歲考貢生。到大清朝改朝換代后,果然把呂新命任命為西川(四川)“重慶府”知府。他在西川(四川)為官期間,正值康熙整頓吏治、鎮壓反清復明人員之時。由于他清理糧戶積弊時得罪了一個滿族新貴。加之他的上司是滿族新貴的親戚。遂以“反清復明”之嫌,治以砍頭之罪。行刑后,他的幕僚把他的人頭連同家信一封,托他在官署養的一條大黑狗捎回靜樂老家。大黑狗是呂知府上任時從老家一路帶過去的。因此大黑狗竟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跑回靜樂娘子神(西坡崖)村。那狗剛進他家院門,由于旅途勞頓,當即累死在院里。家里人看到腐爛為白骨的呂知府頭顱和家信。淚流滿面,哀慟莫名。呂知府的弟弟找到和他哥哥同朝為官的好友上京面圣,當地老百姓也念其為官清廉,頗有政績聯名上書。后來澄清事實,皇帝因其善政、辦事公道、廉潔奉公、特賜銀頭一顆,隨尸裝殮。棺槨運回原籍祖塋厚葬。呂知府的妻子張氏,賢惠善良,深明大義。她婆婆久病,醫生說吃人奶可醫。她就讓自己的小孩食粥,而用她的奶水哺乳婆婆三年。張氏死后,呂知府感其賢惠,再未娶妻。皇帝御贈“恭人”(四品官的妻子為恭人)。旌表賢孝,銘其墓曰:“乳姑流芳” 呂家家堂神主,牌位旁后來就畫有一條大黑狗。因那條狗千里送信,義薄云天,忠心可表。呂家后人祭祀之。呂新命夫婦的墓葬在牛家會村之南山。破四舊期間墓穴被挖開,里面石楦墓葬背后已有一塊石頭掉回里面。據說是早年就被人們從山后鑿洞入墓,把“銀頭”盜走了。棺槨木頭為南方紅木。牛家會村用其制作了學校的課桌和辦公桌。
在縣衙靠西地帶過去叫馬號。據說是過去官府屯兵秣馬、驛卒圈養馬的地方,相當于現在的車庫。里面有一間很小的馬廟,是保佑馬群出入平安,膘肥體壯,不生疾病的。因在縣衙門內西城墻里,老百姓只是聽說,見過的人很少。縣衙里管理囚犯的地方也在西面。里面有個“獄神廟”。罪犯剛押入獄時,或解赴行刑前都要祭一下獄神,明朝以前‘獄神’是皋陶。到清朝改為蕭何。牢房過道盡頭正對著獄門,坐著一尊只有真人一半大小神像即是“獄神蕭何”。解放后,據在這里修蓋過地方的工人們傳說:“挖地基曾挖出帶著銹跡斑斑的鐵鎖鏈的白骨。”可見這里過去做牢獄的時間很久遠了。(楊秀川 王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