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風水”加持 澳洲房產可以吸引更多投資者 特別是中國買家
165 2025-09-18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編輯| 幸運
看過《尋龍訣》的朋友們應該對"龍脈"這個概念不陌生,電影里那些神秘莫測的地脈走向讓人印象深刻。
龍脈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它真的像傳說中那樣神奇嗎?我們中國大地上究竟藏著多少條這樣的神秘龍脈?這些問題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歷史文化密碼?
說到龍脈,不得不提秦始皇這位"祖龍"。
這位千古一帝不光統一了六國,還開創了帝王尋找風水寶地的先河。
秦始皇把自己比作"祖龍",自然對龍脈這種事情特別上心。
他當年選擇在驪山腳下建造自己的陵墓,看中的就是這里的地脈走向。
秦始皇陵的選址可不是隨便選的。
當時的風水師們告訴他,驪山這一帶山勢起伏,地脈蜿蜒如龍,正是天子安葬的絕佳之地。
從此以后,歷朝歷代的皇帝都開始琢磨這個事兒,找龍脈成了帝王家的必修課。
劉秀建立東漢的時候,也沒忘了找個好龍脈。
他選擇洛陽作為都城,看中的就是這里的地勢。
洛陽北面的邙山,后來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龍脈之一。
曹丕篡漢建魏,同樣選擇了洛陽,可見這地方的風水確實不錯。
蜀漢的劉禪雖然被人叫"扶不起的阿斗",但在選陵址這事兒上倒不馬虎。
成都周圍的龍門山脈,成了蜀漢皇室的安息之地。
宋朝的趙匡胤更是精明,他把開封選作都城,看中的是這里位于中原腹地,多條龍脈交匯的地理優勢。
這些帝王們為什么這么迷信龍脈?說白了就是想借助大地的"靈氣"來保佑自己的江山萬年。
他們相信,只要找到真正的龍脈,就能讓自己的王朝永遠興旺發達。
龍脈到底長什么樣?簡單說就是那些連綿起伏的山脈,因為形狀像蜿蜒的巨龍,所以被叫做龍脈。
古人觀察山川地貌的時候發現,有些山脈走向特別有規律,起伏有致,就像一條巨龍在大地上游走。
《陽二宅全書》里有句話叫"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山脈的走向、高低起伏,在古人眼里都有特殊的含義。
他們認為這些山脈就是大地的經絡,承載著天地之間的精氣。
龍脈也分好幾種類型。
按規模來分,有干龍、支龍之別。
干龍就是主要的山脈,像脊梁骨一樣貫穿整個地區。
支龍就是從干龍分出來的小山脈,像血管一樣分布在各個角落。
還有真龍假龍的說法。
真龍指的是那些走向明確、氣勢磅礴的山脈,假龍就是那些看起來像龍脈但實際上沒什么"靈氣"的山頭。
古代風水師們最會分辨這些,他們能從山脈的走向、土質、植被等各個方面來判斷一條龍脈的好壞。
地形不同,龍脈的表現形式也不一樣。
山區的龍脈比較明顯,就是那些高高低低的山脊。
平原地區的龍脈就比較隱蔽了,可能就是一些微妙的地勢起伏,普通人根本看不出來。
飛龍、潛龍、閃龍這些名字聽起來很玄乎,其實說的就是不同走向的山脈。
飛龍指那些高聳入云的山峰,潛龍說的是那些相對平緩的山脈,閃龍則是指走向比較曲折的山脊。
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和龍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呂不韋這個奇貨可居的商人,據說就是因為懂得龍脈的奧秘,才能在政治斗爭中如魚得水。
他選擇支持異人(后來的秦莊襄王),看中的就是這個人身上的"帝王之氣",而這種氣息據說和龍脈有關。
狄仁杰這位神探也和龍脈扯上了關系。
傳說他在擔任宰相期間,曾經建議武則天在某些龍脈聚集的地方建造寺廟,用佛法來鎮壓龍脈的"煞氣"。
這種做法在當時很流行,很多統治者都會在重要的龍脈節點建造寺廟或者道觀。
包拯的家鄉安徽合肥,據說也位于一條重要的龍脈上。
傳說包拯之所以能成為清官的代表,和他出生地的風水有很大關系。
當地的山水滋養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讓他在官場上敢于為民請命。
杜甫這位詩圣的經歷就更有意思了。
他一生顛沛流離,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見識過無數名山大川。
他的很多詩作都描寫了各地的山川地貌,無意中記錄了很多龍脈的信息。
比如他在《望岳》中寫泰山,在《蜀道難》中描寫秦嶺,都可以看作是對龍脈的詩意記錄。
這些歷史人物和龍脈的故事,真假難辨,但反映了古人對地理環境的深刻認識。
他們相信山川地貌會影響人的命運,這種觀念深深影響了中國的文化傳統。
說到中國最厲害的龍脈,那非河南洛陽的邙山莫屬。
這座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山丘,卻埋葬著中國歷史上六個朝代的二十四位帝王,堪稱中國的"帝王谷"。
邙山的地理位置確實得天獨厚。
它位于黃河南岸,洛水北岸,兩水夾山的格局在風水學上叫做"二龍戲珠"。
山勢雖然不高,但綿延數十里,起伏有致,確實像一條巨龍盤踞在洛陽北面。
從東漢開始,洛陽就成了很多朝代的都城。
東漢的光武帝劉秀最先看中了這里的風水,把都城定在洛陽,自己也葬在了邙山。
他的這個選擇影響了后面好幾個朝代,曹魏、西晉、北魏、隋唐都把洛陽當作重要的政治中心。
邙山上的古墓數量簡直驚人。
據統計,這里有各種古墓幾十萬座,其中規模較大的就有九百多座。
除了皇帝陵墓,還有大量的王侯將相、富商巨賈的墓葬。
可以說,邙山就是一部埋在地下的中國歷史。
民間有句話叫"生于蘇杭,葬于北邙",說的就是邙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蘇杭是人間天堂,適合享受生活;北邙是風水寶地,適合長眠安息。
這種觀念在古代非常普遍,很多有錢有權的人都想死后能葬在邙山。
邙山被稱為"東方金字塔",這個比喻很形象。
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們的安息之地,邙山則是中國帝王們的歸宿。
不同的是,金字塔高聳入云,邙山則低調內斂,這也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現在的邙山依然保持著神秘的色彩。
考古工作者經常在這里發現重要的文物,每一次發掘都能揭開一段塵封的歷史。
這座古老的龍脈,至今還在向我們述說著千年前的故事。
中國地域廣闊,山脈眾多,古人把全國的龍脈歸納為三大干龍,都發源于昆侖山這個"萬山之祖"。
這三條主要的龍脈就像中華大地的三根脊梁,撐起了整個國家的風水格局。
北龍是三條干龍中最北面的一條。
它從昆侖山出發,經過祁連山,然后向東延伸到陰山、賀蘭山一帶。
這條龍脈穿過山西,在太原附近形成一個重要的節點,然后繼續向東,直到入海。
北龍經過的地區包括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等省份,這些地方在歷史上都出現過重要的政治中心。
中龍走的是中間路線。
它從昆侖山東出,主要沿著秦嶺山脈延伸。
秦嶺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也是中龍的主要組成部分。
這條龍脈經過關中平原,在西安附近形成一個重要的風水節點,然后繼續向東,經過河南、山東,最終在泰山附近達到高潮,然后入海。
中龍經過的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包括陜西、河南、山東等文化底蘊深厚的省份。
南龍是三條干龍中路線最長、最復雜的一條。
它從西藏高原出發,經過橫斷山脈,然后分成好幾支。
主要的一支經過云南、貴州,進入湖南、湖北;另一支經過廣西、廣東沿海;還有一支經過四川、重慶,進入長江流域。
南龍的各個支脈最終在福建、浙江一帶匯合,然后入海。
這三條大龍脈的分布很有意思。
北龍主要控制著北方的政治格局,歷史上很多北方政權的興起都和北龍有關。
中龍是華夏文明的核心,絕大多數朝代的都城都選在中龍沿線。
南龍則是經濟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南方的富庶和繁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龍的滋養。
每條大龍脈下面還有無數的支龍分布。
這些支龍就像血管一樣,把大龍脈的"靈氣"輸送到各個角落。
古人認為,一個地方的興衰榮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龍脈的質量和走向。
有意思的是,這三條大龍脈的走向和中國的地理格局高度吻合。
它們基本上涵蓋了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和平原,可以說是古人對中國地理環境的高度概括。
從這個角度看,龍脈理論確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龍脈這個概念雖然帶著濃厚的神秘色彩,但它確實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秦始皇到清朝皇帝,從達官貴人到普通百姓,幾千年來無數中國人都被這個概念深深影響著。
不管我們信不信龍脈的神奇力量,它都代表了古人對自然環境的獨特理解和深刻思考。
在今天看來,龍脈更像是古代中國人用來解讀山川地理的一套符號系統,體現了我們祖先的智慧和想象力。
參考來源:
《陽二宅全書·龍說》- 明代風水典籍《史記·秦始皇本紀》- 司馬遷著《后漢書·光武帝紀》- 范曄著《資治通鑒》- 司馬光編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報告》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山脈地貌研究》學術期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風水文化研究》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