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四條精品線路入選甘肅省2024年冬春季鄉村旅游線路產品
163 2025-09-18
(冶底古樸滄桑的老街)
(西院的磚包樓房)
在巍峨的晉普山腳下,有一個鐘靈毓秀的山村。論歲數,它已有近三千年;論形狀,它像一只肥大的蝎子;論地勢,它像一個“聚寶盆”。這就是被稱為“中國蝎形村”的歷史文化名村——冶底。 這深山村莊雖然小,但內里卻非同一般,國寶古建岱廟已為這座小村賺足了人氣,而門口一顆距今5000至7000年的古銀杏樹的郁郁蔥蔥,也不得不讓人對這片土地充滿了好奇。
沁河流域古村古寨,天生久遠。
順著河流去往澤州冶底,驅車駛過老街,一拐彎,車輪馬上顛簸在古清化大道的石板路上了。歷經千百年車碾馬踏的古道,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石板形狀已不規則,縫隙里長滿了勁草。
(冶底古寨的寨墻和城堞)
自從現代公路繞開冶底擱廢古道以后,這里便顯得偏僻閉塞了許多,所以偶爾進來一輛汽車,總會有一幫活潑可愛的孩子跳躍著追逐。當這些孩子越過我們的車頭,靈巧地爬上路邊石階上的石獅子展示他們的小可愛時,我們知道,冶底到了。
冶底村,我國北方迄今發現惟一的蝎子形村落。
(古清化大道遺址)
借用守廟人董相林的原話,“是一塊風水寶地呀,村落正與天體黃道周上的二十八星宿天蝎星座相互對應。這也許就是祖先的有意造化。”站在村南的高山上俯瞰,冶底整個村落儼然一只肥大的蝎子,“村東北土崗的一處古寨,和地處溪水邊的奶奶堂,分別是蝎子的兩個鉗腳,建在村西北的岱廟則是蝎子的尾刺,再與三角形的村莊民居相連,活脫脫一只蝎子的樣子,匍匐在山坳里。”
“蝎子”形狀是有意形成,還是無心之舉?
這恐怕得溯源冶底的歷史。在冶底,董姓是大姓。“全村3000多人,85%姓董,都是董仲舒的后代。”董相林說,相傳西漢末年,漢相董仲舒后裔遷徙冶底,其子孫揚己之長傳播儒術,在當地興建祠廟。董仲舒強調天象和人世間的聯系,用陰陽解說自然現象,并明確提出“適中”思想,“這一思想就蘊涵于冶底的村形、民宅規劃之中。”
因此,冶底的民居藝術非常深厚,游覽冶底,必不可錯過庭房院、獅院、"趙百萬"院、董拽亮院等。這其中個最典型的大宅院就是娘娘董氏祖輩所建的棋盤院(后人因其門前有一對石獅而稱為獅院)。此院前后兩進,中有河界;左右四院,尊卑序列。兩個前院均為標準的北方式深宅四合院,后兩個院因夾有河界,便只有北、東、西三個居室,稱之為三合院。院門外兩旁為長一尺有余的木鏈,鏈下是精巧的木雕盤龍繡球。全部宅院的門窗及螭頭下面均雕精美的牡丹、鹿、菊花、龍鳳、花鳥等圖案。其大門外有一對高一米三四的石獅,一只在"文革"前被太水沖走,另一只十余年前被村民燒了石灰,惜哉!
冶底村美,美在古樸。村中石板鋪就的古路,彎曲街道兩旁的古院落、店面、閣樓、影壁,這些都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蝎形村的古韻遺風。這么多年,這里的人們過著簡單而饒有情趣的生活。晉城古稱澤州,是歷史上冶煉業發達的區域。在冶煉發達的地方,取名“冶底”,自然讓人與“古代冶煉技術發源地之一”聯想一處。
冶底村東部至晉普山腳下,至今依然排列著200余個煤礦井筒。這些井筒粗細不同,但是最初的井筒較細,至明清以后的井筒較粗,接近于今之規模。僅由此點可知,冶底村的煤炭開采業至少在宋元以前就已有了。除了上述這200余個井筒之外,今之村東的新街部位原是一大片爐渣,這是冶底冶煉業的實物遺存,只是其確鑿年代已無從考稽。
“斷臂維納獅”
村里有句俗話“上七里,下八里,不是犁川是冶底”,交通的便利,帶動了冶底工商業的繁榮。村里老人們說,直至民國時期,冶底村前后兩街依然是店鋪(多為外露抱廈)林立,字號繁多。所涉行業有旅店(含騾馬店)、鹽店、票號、當鋪、染房、油坊、鐵匠鋪、飯鋪,共有 200多家。其中貴興通、廣聚興的生意最為紅火,不僅在鎮上有生意,在河南、河北等地也有業務。直至抗戰爆發前,冶底的工商業才逐漸冷清凋敝起來。建國以后,經過半個世紀的奮斗,冶底工業有了新的起色,但商業發展由于交通閉塞等原因,顯得相對滯后。
“銀杏王”
形制峻美的元代舞樓
鑒古知今,冶底村若能依托岱廟、民居等資源,不斷吸引認真喜愛古村古寨的人來這里,進而多一些對山西古村落的保護,也是極好的。
專注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場、民宿、農家樂經營者服務,任性打造產業鏈對接,締造一個全方位的社交平臺。
欣賞醉美鄉村,唯美景色,了解生你、養你的故土,還有關注鄉村的經濟發展、生態農業,還有鄉村的生態環境。
再不瘋狂就老了,敬請關注微信 weimeicountry(唯美鄉村)獲取最新鄉村信息。怎么走?吃什么?怎么住?玩什么?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一切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