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官商追捧的風水魚:身價六十萬美金 有專人做整容手術
172 2025-09-18
中國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棟棟 | 北京報道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 攝)
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兩岸的冰封被打破,時年近40歲的郭臺銘對不少人來說還很陌生。
更早時,郭臺銘曾出資10萬元新臺幣與朋友在臺北縣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編者注:鴻海集團前身),但不到一年時間,就因經營不善,原股東逐一退出,成了郭臺銘的全資公司。
30多年過去了,年近古稀的郭臺銘從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成為商界大佬,產業布局遍及包括中美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
4月17日,他高調宣布他的新計劃——“求萬世名”,參選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國民黨黨內初選。
在4月17日下午舉行的中國國民黨常委會上,郭臺銘接受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頒發的榮譽狀,感謝他在2016年向國民黨無息借款4500萬元新臺幣(約合1000萬元人民幣)。“今逢郭臺銘入黨第50年,特別贈送榮譽狀表示感謝”,榮譽狀寫道。
在國民黨50年老黨員的身份得到確認后,他隨即宣布參選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國民黨黨內初選。
在新北市板橋慈惠宮參拜媽祖時,郭臺銘向現場民眾表示,媽祖托夢叫他一定要出來選。他還稱,“和平、安定、經濟、未來”這八個字是他信仰的價值,未來要為臺灣年輕人創造有希望的環境。
而“媽祖托夢”一說被認為是郭臺銘嫻熟公關技巧的體現,事實上,信仰神秘力量堪稱郭臺銘的特色之一。
據坊間傳言,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選址富士康在大陸的總部基地,郭臺銘曾經帶著一位風水大師,在各地兜兜轉轉一年多,最后才在深圳龍華鎮一個山頭上發現風水寶地。
而所謂的風水寶地,其實只是一片被墳頭包圍的荒嶺。建廠時,風水大師還為屬虎的郭臺銘精心布下了“猛虎撲飛鳥”局,廣吸財氣。
這片荒嶺似乎還真成了郭臺銘的福地。
1996年落成之際,康柏、戴爾的訂單紛至沓來,此后十幾年一直高速發展,成為隱身蘋果、索尼、IBM等巨頭背后的巨頭。
不知是巧合還是另有原因,華為總部遷到富士康附近,與其只隔一條高速公路。而不到20年時間,這兩家企業都成了左右全球科技版圖的巨頭。
難怪有人調侃說,占卜問神一直是郭臺銘的“主業”。而“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事名”的宣言不禁讓人們好奇,寶刀未老的老郭準備好了?
郭臺銘有勇氣出來參選,或許是看到了一股商而優則仕的潮流,最具標桿效應的是郭臺銘非常熟悉的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
當然,民調結果或是郭臺銘更大的底氣。
根據臺灣網絡媒體“放言”4月16日公布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郭臺銘的支持率分別比蔡英文和賴清德高9個和3個百分點。
在《聯合報》4月16日的網絡民調中,認為郭臺銘“參選勝算很大”的比例更是高達80.7%。
如果說民調是郭臺銘信心的來源,那他“人生的第三階段是為興趣而活”的觀點則讓人不免猜想,從政是否是郭臺銘的理想,“把理想和興趣結合起來工作,相信那時的我會永不倦怠。”
1950年出生的郭臺銘祖籍山西晉城,其父郭齡瑞是臺北縣永和市派出所的警察,從小對兒女采取軍事化教育,而如今郭臺銘管理公司也采取準軍事化管理。
1966年,郭臺銘進入海事專科學校學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后,郭臺銘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但他似乎并不甘心永遠靠海為生。
20世紀70年代,是臺灣經濟即將騰飛之時,時年24歲的郭臺銘抓住了機會。一位朋友告訴他,自己認識的外商有一批塑料零件的訂單,想找公司承接生產。
郭臺銘從當時的岳父那里借到10萬元新臺幣,與朋友在臺北縣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不過,創業之路并不順利,公司成立之初就遭遇全球石油危機,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揚,由于沒什么經驗,資金很快虧光,股東們紛紛退出,只留郭臺銘獨自支撐。
不甘失敗的郭臺銘瞅準電視機商機,從制造黑白電視機上的選臺旋鈕做起。為保證準時交貨,他跑進大小模具工廠,拜托工人們幫忙趕工。手奉香煙、滿臉笑意、好話不斷,這成為郭臺銘當時的常態,這段日子也被他稱為最艱苦的時期。
在1977年,鴻海扭虧為盈,掘到人生第一桶金的郭臺銘,并未買房置地,進軍正炒得熱鬧的房地產業務,而是從日本購買模具設備,建立模具廠。
之后,富士康一步步向電腦、手機等消費級產品供應鏈拓展。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郭臺銘瞄準了改革開放后廣東的商機,來到深圳成立公司,開啟了隨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之路,確立了代工廠的全球霸主地位。
在富士康龍華園區里,郭臺銘與政府官員的合影被掛在顯眼處。
富士康的發展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這從2009年媒體的一篇報道中可以看出:富士康科技園北面的朝陽門,大型集裝箱貨車絡繹不絕。據了解,在富士康城的高峰時期,一天經過朝陽門的貨車超過2000車次。為了方便富士康逐年膨脹的出口通關需求,深圳市政府早年干脆把保稅區建到富士康,朝陽門是政府為富士康專設的海關,經過朝陽門的貨車,就等于是已經“通關出口的外貿產品”。
對于不少地方政府來說,郭臺銘和富士康似乎都是香餑餑,而郭臺銘確實深諳與官員打交道之道。“富士康到其他省份設廠,會受到官員熱情接待,甚至郭總一下飛機就有紅地毯相迎。”富士康一位高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河南原省委書記郭庚茂在河北任職時,曾經多次與郭臺銘洽談,最終把富士康引到河北。他轉任河南后,富士康又在鄭州設廠,并在2010年后把蘋果生產線搬遷至此。
郭臺銘跟美國總統特朗普等外國政要的關系也不錯,他此前響應了特朗普在美國建廠創造工作崗位的號召——2017年7月,富士康宣布投資100億美元在威斯康星州建廠,主要生產LCD 顯示屏。
郭臺銘這些過往經歷被認為是他從政的重要資歷。
郭臺銘參選消息發布后,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這對富士康影響幾何?郭臺銘在富士康有絕對話語權,而他的參選勢必帶來富士康領導層的變化。
正如富士康經理級別的管理層需要背誦的《郭臺銘語錄》中的一條所言:對任何組織而言,最重要的是領導層,而非管理層。
誰將是富士康新的掌舵者,這無疑將影響公司發展。
一直以來,郭臺銘都是名副其實的工作狂人。他甚至說過:“不工作就會生病。”郭臺銘并非沒有退休過,2008年,郭臺銘宣布退休。但是一年之后,面對當時金融危機的沖擊,郭臺銘復出,恢復每天工作16個小時的生活。
此番隨著郭臺銘宣布參選,其退居公司二線的聲音又響起。
4月15日,有外媒報道稱,郭臺銘已有退休計劃,“郭臺銘在一場活動間隙表示,他計劃在未來幾個月辭職,希望為更年輕的人才進入公司的晉升鋪平道路。但他希望能繼續參與有關公司業務的戰略決策,計劃與董事會進行討論。”
對此,富士康方面4月18日回應《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稱,集團已作了澄清。“有關董事長個人生涯規劃,若有具體訊息將依規定辦理。目前,各事業群獨立運作,日常運營皆由專業經理人負責。”
富士康方面還稱,“郭臺銘只是表達希望退居二線,讓年輕人去負責日常業務,而他會聚焦在公司戰略決策(層面)。”
擺在郭臺銘面前的現實問題是要找到一位合適的接班人,以把他的轉型之路進行到底。值得注意的是,郭臺銘把鴻海的生意版圖劃分為12個次集團,他主張的“分拆”上市,已經將鴻海推向控股公司的方向發展,外界甚至揣測郭臺銘是希望利用這種方式“賽馬”,從而選出最合適的接班人選。
除了接班人問題,業務轉型才是公司面臨的更大挑戰。
富士康一度因“血汗工廠”受到質疑,高勞動強度的背后是富士康面的業績壓力。
郭臺銘旗下的富智康集團正重新審視并逐步縮小智能手機生產業務,且轉向研究未來智能聯網車等領域。連續兩年來,富智康業績惡化,2018年凈虧損擴大到8.57億美元。而在2017年,富智康全年虧損5.25億美元。
此外,郭臺銘也在謀求向工業互聯網轉型,上市公司工業富聯(601138.SH)是這場轉型的重要載體。
十幾年前,馬云剛開始做電子商務平臺時,很多人建議制造業大亨郭臺銘投資馬云。但郭臺銘認為互聯網不過是“小螞蟻”,根本不能和制造業這個“大象”相比。
時至今日,郭臺銘不得不承認自己看走了眼,大象已經被螞蟻逼得沒有路走。所以郭臺銘說,下一次工業互聯網一定不能看走眼。不過,郭臺銘寄望的工業互聯網并非坦途。(詳見《中國經濟周刊》此前報道《富士康:大象轉身難輕盈》)
“發展工業互聯網是一個長期的事情,估計要5~10年才能形成產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祝守宇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盡管當前工業互聯網非常熱,平臺也很多,但商業模式仍在摸索中。
自2018年6月正式登陸A股之后,工業富聯市值一度達到了3906億元,是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但好景不長,三個月之后,工業富聯經歷“破發”,市值回落到了2700億。
有投資者認為,工業富聯毛利率偏低,“代工”標簽重。2018年的財報顯示,工業富聯主營業務毛利率僅為8.64%,比去年還降低了1.48%。
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從接班人還是業務轉型上,富士康正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郭臺銘參選對富士康意味著什么,對臺灣地區意味著什么,都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文字編輯:陳惟杉
新媒體編輯:王新景
關注《中國經濟周刊》頭條號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