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放東南方位,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風水禁忌!
101 2025-09-20
敘利亞人在廢墟之中摸索生活,巴勒斯坦人走不到終點的流亡路,庫爾德人成了異鄉的常客。中東的塵土終年不落,炮火和淚水都有點泛濫了。這些場面,擱在新聞視頻里多了,倒不覺得新鮮。但真要琢磨里面的苦味,難免有點唏噓。怎么人就這樣了呢?好像他們比我們多受了幾分苦,也不一定,我們只是習慣了自己的安穩。
怪不得有人突然有些慶幸。這世上不是誰都能隨隨便便擁有一個完整的國家。華夏這仨字落在今天,每個人都能隨口說出口,背后卻有多少汗和淚沒人細算清楚。五千年文明沒斷過?這話說出來挺輕巧,可要撐下沒散,大風大浪中溜達出今天的模樣,全靠一代又一代人頂著走。能讓人睡個安穩覺的,其實都算是福氣吧?
撿起這個話頭,有一位繞不開。明洪武大帝朱元璋,人人張口就來那句“開局一個碗,結局一座疆域”。但“牛”究竟牛在哪里?不是一場大戰一柄劍的故事。一只破碗能奪回天下,這話嚴格說來,還是后人給添的戲。
要想明白朱元璋到底意味著什么,得先搞清楚他救回來的是什么。自唐末到元,北方本地人慢慢不拿自己當漢人了?乍一聽有點夸張,這可是真事。燕云十六州——就是如今的京津冀那一大片,安史之亂后生生被分出中原幾百年。那邊一度不是中國說了算。人都快不會說漢語了,你能想象嗎?南北相見,不同民族說不上話。
**這是斷裂邊緣。別覺得今天很理所當然。當年要是合不回去,這種裂口能不能再填上?未必。中東地圖放在旁邊一對比,一目了然。**
偏偏就是朱元璋,這人像是老天臨時挑上的“補鍋匠”。南下北上,大明一統。強行把北地人粘回南地人的鍋里。這人能做的,不是一般大多數。或者換一種說法,若沒有朱元璋,今天“中華”二字,或許就跟“美索不達米亞”一樣,留在歷史懸案上。是不是嚇人?
換個思路想,如果朱元璋給生在中東,他能不能把亂局收拾得像今天中國?歷史沒得假設,但這樣的推演倒也有意思。中東,民族多得讓人發暈。阿拉伯、猶太、庫爾德、波斯、突厥……哪一個不是血仇滿地?抱團也就難,歷史里頭,薩拉丁算是巔峰人物吧。帶著一幫子人硬抗十字軍。結果他一走,整個阿尤布王朝就跟打碎的瓶子一樣再也合不起來。
**所以說能力只是一面,死后能不能留個烙印在那塊土地上,考驗的其實是后勁和系統。**
現在做個游戲——讓一個人拿著破碗走中東,想法設法光復巴勒斯坦,順便滅了以色列。這聽著是不是像神話?可對朱元璋來說,要飯成皇帝,有啥不敢想的?可事情哪有那么容易,今天就算能完成這事兒,頂多算初試身手。薩拉丁能帶人打仗統一,朱元璋真能治大國、民族融合?還是兩件難事。
你要憑借蠻力一統,歷史上還真不是沒人做到過。哪個帝國沒試過磨合民族?但烙在骨子里的文化斷層,光靠王朝的強盛填不上。朱元璋做的,恰恰是在政治、文化、制度上一步步把南北扣回一塊。收復了燕云十六州,可不是軍事的勝利。
這里頭的門道,在于他懂得文化和人心的重要。南人和北人分了幾百年,不是說統就能統。元朝的分治格局下,漢族本來已經快散架子。這種形勢下,稍有猶豫,就撐不過幾年。可朱元璋拉起來一套新秩序,再加上一撥撥制度改革,幾代人的習慣被強行拉回一起。不只是疆域的統一,更是記憶和歸屬的整合。
這樣說來,明朝的出現是必然還是偶然?我反倒覺得是偶然中的必然。五百年亂世后終于有個人頂上去,這概率,大概跟彩票中頭獎差不多。有人說沒有朱元璋,自然會有別人。但歷史常常不講“自然會”。很多民族等不到那一個人,結果就是四分五裂。
于是就有了連續不斷的江山。云貴、遼東、河西,這些地方元朝不算是中國的一部分。被分出去也能活。你說他們愿意再回來?未見得。可朱元璋用的就是這個氣魄,要緣何處來就回到哪里去。
說回來,當年長江南北,漢人各種等次,三等、四等,比草民高不了多少。失地近在眼前,萬里神州快散了架子。放在中東就是一個巴勒斯坦、一個庫爾德,再怎么拼都難靠在一處。可大明還能合回來,這里頭沒一點天時地利人和,也說不通了。
明朝之后,華夏大地表面依然風雨飄搖。但“大一統”這個種子,朱元璋種下去了。“華夏意識”這根筋,他在民族認同最薄弱的時候給拽回來了。細瞧清朝,也是吃了明朝留下的家底,被續了一茬而已。要沒明朝拉起的格局,清帝國怕也只剩草原那點地盤。
再說回民族。中國不是民族最少的國家,正好相反,全國五十六個民族,語種風俗千差萬別。你說要分,哪朝哪代都有分的理由。可后來怎么又靠到一塊了?說穿了,是有人撐著,有份歸屬感慢慢長起來。還真不是誰一生下來就愿意叫中國人。其實早年漢、滿、回、苗、壯,彼此都沒啥交情。水土不服,也吵過架,還真是被一根線越拉越緊。今天還能提起自己的民族,小學學課本的時候還覺得理所當然,哪知背后多少次反復,差一步就散了。
這些,朱元璋只是最亮的一個縮影。這人能把煙火氣和鐵與火攪和一起,南北漢人還能愿意認一個媽,這事兒放任何一個帝王身上,未必真的能做得到。他不完美,這位太祖也曾疑心病重,草菅人命,功過隨時代起伏。誰沒過失?可要論治家、治國,用現在常說的制度升級、文化再造,他絕對是拼命三郎頭號。要換別人掌舵,歷史怕就另一副臉了。
想想羅馬,四分五裂,一路到今天,地中海安靜不下來。中東現在還不是一鍋粥。中國能撐住,跟地理環境吧?也許,對了一些。不是全靠山河地險,更賴有人能收拾殘局,不怕被嘲笑有點天命的意思。
細枝末節里,也有人不服。一統就代表文明升級嗎?各民族融合得那么快,是不是也埋下歷史的病根?有人說你看清末多慘,分又分得那么快。可卷土重來再統一,總比分了再無合局,強太多了。
總之,朱元璋既是頂梁柱也是招牌,更像是關鍵節點。要說他一手穩住了中華五千年命脈,似乎并不夸張;可要說全天下就他最厲害,也不免狹隘。誰又沒有點矛盾的心情?真問我,他既偉大又平常,強悍卻也迷茫。他用一生搏來的,成就萬家燈火和今天的大中華。歷史里少他一人,可能也不是今天這樣。
羅馬沒了,巴比倫遠了,巴勒斯坦還在哭,敘利亞還爛著。大明留給我們的,不是神話,是底氣,是容得下天南地北的日常和小小的安穩。
人心齊不齊,有時候就差一個人,畢竟誰也說不準哪一步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