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官商追捧的風水魚:身價六十萬美金 有專人做整容手術
172 2025-09-18
聶市鎮(現在的地名)位于洞庭湖北,距岳陽市40公里,河水依附黃蓋湖,北靠長江,匯入洞庭湖。明末清初,聶家市(古時稱呼)的茶業發達,全靠此河,運輸直銷漢口,當地人把這條河稱為黃金水道,有小漢口之稱,是湘北水陸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也是著名的湘北古鎮。
聶家市是岳陽臨湘的一個小集鎮,在京廣鐵路的北端,隔江與湖北省洪湖市新堤鎮相望。古代交通閉塞時,是湘鄂兩省水道通道。長江南北兩岸,商賈云集,從明清時起,即為湘鄂兩省茶葉、苧麻、棉花、白布集散地,特別是茶葉,更為興隆,茶行數家都是“西客”(山西商人),用土法泡制茶葉,壓制磚茶,直銷漢口。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小鎮已不復往昔的繁華,但至我小時,小鎮依然還是不減當年,座落在小河旁的小鎮,依山傍水,環境寧靜。每當桃汛季節,一河春水,浮著水中的蓬船,雨打蓬船,滴滴答答,真是那“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的江南水鄉美景,是天然的“春雨江南圖”。
聶家市青山繞河,前后周圍為丘陵地帶,有條小河可進黃蓋湖出太平口直達長江至漢口。在遠古全靠水陸運輸的年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聶家市很早就成為商業碼頭,是湘鄂贛周邊的集市貿易地,明清民居風格的模型,至今猶存,街兩旁的房子,大多數是青磚粉墻,檐角翅出,只有些殘垣斷壁,已不復當年的風光了。老街隱藏在新街的背后,街面上的埔圻石雖然被撬了大半,但街中間剩下一條窄窄的麻石小道,依然記錄著當年獨輪手推車碾過的軌跡,正因為聶市有這樣的古老風格,明清民居建筑流風余韻,人文地理環境,別有風味,所以30多年前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攝的故事片《巴陵竊賊》的岳州府外景就選在聶家市老街。過去的老街都不寬,鋪面門前都搭有冰鐵棚,可以遮風避雨,晴天不曬太陽,雨天不濕腳,便利顧客,兩邊都可以做生意。
聶家市清末民初始成墟落后成集市,再成市街,往菜市場的巷子里還埋有晚清同治和光緒時的墳墓,原街市在楊樹灣,后因漲水才南遷至現在的地址靠近高處小山坡丘陵地帶,開始沿河沒有建屋,后因上海開埠武漢是南北九省通衢當南北水陸交通要沖,物暢其流,聶家市小河可以經黃蓋湖出太平口直達漢口,陸路有粵漢鐵路直達武昌,聶家市出進貨物都要在武漢貿易,為了便于水路運輸,商家又在沿河做了一大批房子開鋪,靠近河岸的屋,就叫伴河岸的屋,對面的屋叫伴老岸的屋。所建的屋都是共墻擱嶺,這是為了大水漲到街上時減輕對房屋的沖擊力,很符合現在的力學原理。隨著聶家市經濟的繁榮發展,市民的增多,生意興隆,收益豐厚,做生意賺錢更多。商戶都擴大經營,增添百貨,農民賣茶葉也更加豐足,購買力強,市場經濟活躍,由農工轉商的就更多了,周邊省份的商人也絡繹不絕地來此搞販運和開店長期做生意。宣統三年,因鄱陽湖大水,贛江南昌段有部分農田遭淹,農村欠收,經濟蕭條,城市生意不景氣,當時就有豐城、高安的商號轉此開業,樟樹、吉安到此開藥店,武昌的“顧保和藥店”也遷到這里來了。所以那時聶家市商家有四幫:“鄂幫”“晉幫”“贛幫”“本地幫”。聶家市街上的商家外省人多,藥店多,山西人經營茶業的多,叫做“三多”。又有湖北咸寧、新堤、新店、螺山到此做雜貨生意的也不少。那時各地有各地方的崇拜偶像,因此地江西人很多,就在中街后面建起了江西人侍奉的許禛君的“萬壽宮”,占地千余平方米,里面的地面都是鋪的很長很寬的青石板,富麗堂皇,小孩子都到里頭去玩。夏天,大人也到里面去乘涼。此后胡氏宗祠、康公廟、王爺廟也陸續建起。聶家市老街有1公里多路長,寬約5米,沿河路比較直徑,上街原起方志盛碼頭至牌樓,康公廟叫“中街”,聶家市初級小學以下至天主堂叫下街。1930年沿方志盛碼頭南伸有錢的人又做了許多鋪面在方志盛碼頭至新建鋪面的交接處叫“新街口”。伴坡岸的一邊美國人建有基督教“福音堂”。緊伴“福音堂”的就是“胡鈺記”大屋,再過去百米就是隱在叢林中的桐梓山了。當時有字號的鋪子30余家,街上常住戶有一千多人,平時往來做生意的流動人口大約二千多人,主要來自湖北、通城、崇陽、蒲圻、天門、沔陽、監利、嘉魚及江西修水。《鄢家橋》在桐梓山前面的河坡上,緊靠河沿起屋,開門即見門前的流水和對面的青山,因地勢局限,只能沿河起一邊鋪面,所以以前叫鄢家橋半邊街。那時的小孩惡作劇還譏笑一只眼睛的殘廢人,叫做鄢家橋半邊街。住戶大都貧困,主要是制作鞭炮業,用土作機子腳踩手動制作鞭炮,手工操作,輪流替換,日夜不停,當時鞭炮戶約有20多家,門面狹小,僅可以做事和住人,別無空隙。當時制作的鞭炮產量大,銷路廣,除供應本地需要外,還遠銷批發給周邊鄰省的通城、崇陽、大冶、陽新、修水等地,也有兩家小飯鋪,坐落在橋邊的河沿上。主要是方便路過此地的挑腳夫和臨時擺點的小攤販,午間好打個“中伙”,菜按小碟子按質計價,大都是小魚小蝦、青菜、豆腐。飯是棋子米(只褪了谷殼的米)。鄢家橋名稱的由來,據說在清末民初,有一鄢姓富戶,為了行人過河方便用木頭和石塊跨河建了座橋,修橋鋪路做好事,后人為了紀念他,幾經興廢,現在建成了水泥大橋。
康公廟在聶家市初級小學南上邊(康公本是河南的地方神,河南人抗金有功,官封太保,聶家市人稱東太保,不知什么時候移植到臨湘湘北一帶,得到奉侍,這大概與宋室南渡有關系吧),廟前邊是一大片石板地,約2000㎡,擺攤設點玩雜耍、演戲都在那里,小孩子擲骰子贏紅蛋,買糖菩薩、立牌九,玩撲克賭輸贏也在那里,買碗糕、湯圓酒糟、油絞、豬耳朵各種零星小吃,應有盡有。康公廟靠南處還搭有戲臺,每逢初一、十五和春節,正月間就上演地方花鼓戲,戲班子住在下街杜長媽屋里,著名的演員有袁仲秋、楊作武,桃林人,袁擅長旦角,嗓子很好,做作也佳,楊作武丑角演得活靈活現,那時演地方的都是男演員。抗日戰爭時期,他們來聶家市演戲已是中年了。1948年春節,岳舞臺的戲班子也在康公廟搭臺演出,李攸鳳演的《空城計》扮演諸葛亮,演的非常到位,形象逼真。當時演花鼓戲的劇目有《孟姜女哭長城》《諸緒良跳長城》《打金枝》《三娘教子》《朱氏割肝》《孟氏割股》《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沔陽、監利有時過江來聶市演戲,也在康公廟搭臺演戲。湖北天門的手藝工人大會做糖菩薩,小孩子最喜歡買,這種糖菩薩三國、水滸各種人物形象,蔬菜、瓜果、蟲魚鳥獸都做得活靈活現,形象逼真,小孩子既可以玩又可以吃,這種藝人大都是祖傳,真是身懷絕技。這種手藝工人技術高超,小孩子要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現賣現做,動作快速,不一會就滿足了小孩子的要求,原料是用挽手糖加各種色彩調配,用洋鐵盒子配點小火使糖軟化,便于操作,做成后,糖菩薩就發硬了。
湖北沔陽和天門鬧水荒時,都有絕技在身的民間藝人到這里演劃彩龍船,玩蚌殼精,打“三門鼓”,唱道情,耍猴把戲的也很多,每逢年節,上街和下街,三十和初一晚上舉行燈籠火把比賽,大都是這里分發火把,火把原料是用一捆干竹片沾了點煤油點燃的,舉在手中,亮光耀眼,一般都是百把人排成長龍組成直隊,里面半大的小孩子居多,上街、下街看誰的人多,亮大,搞得不好,各不相讓,爭論不休,就毆斗起來,往往有被打破腦殼的和打跛腳的,白天抬故事舉“天星”,也是相互對賽,互賭輸贏(舉天星這里民俗把一個幾個月的小孩綁在接起來的幾根鐵棍上,約50米高,伸向天空,叫舉天星),劃彩船、放炮竹、打戰鼓,一直玩到初一、十五元宵節,農歷七月七是“鬼節”,又叫于蘭會,把許多用干電池扎成的小花向河中放去,叫做“放荷燈”,河水中像布滿了許多小星星與天上的星星相映,已經是水天不分了,這些玩藝都是從康公廟這里開始。1925年鄉紳富戶和街民在方志盛帶頭集資下,又在下街頂頭處建起了九如橋,九如橋是座大鐵板鋪成的大橋,鐵板是從“漢冶萍公司”漢陽鐵廠運來的。大整板啣接起來連成長的大整塊做橋面。有2000多米長,寬度和跨度可以通過現在6噸重的大卡車綽綽有余,這樣香屋嘴、三河、丁畈、池塘畈、羊樓司的農民上街賣茶葉可以用土推車就方便多了,聶家市街上購買貨物也便于運回家中,這樣省工省時多了。九如橋的鐵板是方志盛七老爺親自到漢陽選料用上等好鐵鑄成的,厚度有5厘米,并排過兩輛馬車和成隊的手推車都可以載得起重量不成問題,也不怕水沖擊,山洪爆發,橋墩巍然不動,牢固結實,所以能歷經百年。這就是古時的聶家市,現今的聶市鎮。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湖南省洞庭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李建榮)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