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司空見慣的風水擺件,您擺放無誤了嗎?或許您家中就存之
133 2025-09-18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許多重大的人口遷移事件,僅有記載的大規模人口遷徙,就不下十余次。
從東漢末年到衣冠南渡,從安史之亂到靖康之變,從湖廣填四川,再到闖關東、走西口,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口的遷移也算是壯闊的波濤。
這是貧苦民眾一段苦難與艱辛、血汗與淚水交織而成的回憶,是貧苦民眾抗爭命運、艱難創業生存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上比較著名的五次人口大遷徙,“闖關東、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今天就一起去看看中國人在近代以來,民間自發組織踏上的背井離鄉之路。
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史上(清代至民國年間)華北地區人口向東北地區遷徙的運動。
關指的是山海關的關,那么關東指的是山海關以東地區,也稱關外(現東北地區)。
山海關與關東地區(現東北地區)示意圖
清代該地區因為被認為是滿洲人的“龍興之地”而強加管制,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故廢棄長城卻不廢山海關,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此關嚴禁內地人進入東北,以免破壞其風水“龍脈”。
山海關示意圖
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紀中葉長達200年的時間內,清廷對關東地區實行封禁,以山海關為界,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地作為清朝的政治、經濟“特區”而受到嚴格保護。
此間黃河中下游諸省連年遭災,而東北地區由于長期被清朝封鎖,幾百年來未被開發,當地的黑土地十分肥沃,很適合農業種植。
成千上萬的破產農民只好不顧禁令,冒險“闖”入東北謀生,此即“闖關東”的由來。
由于地少人稠災害頻發,兼之地理位置與關東接近,山東逃荒農民便成了“闖關東”的主流人群。
闖關東
后來沙俄憑借人數優勢侵入此區,當時大幅擴張的沙俄對此地原住民入籍,并宣布主權等,清朝后期失去外滿州大片無人區土地后,嘗到了邊禁的種種后果,從此徹底放開對漢民的封鎖,是為移民實邊政策,民國與滿洲國時期因為農作土地富饒,也不斷有人口流入。
“闖關東”浪潮不僅使東北“人稀”的面貌得到改觀,使全國人口分布趨于平衡,而且,有力地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一種脫胎于中原文化和關東文化的區域文化——新型關東文化逐漸形成了,另外,幾千萬移民的存在確保了東北在人心上對中華的向心力,這也是日本投降后東北得以迅速回歸中華的一個重要原因。
“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陜等地老百姓涌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
“口”是指邊塞上的關口,這里的“西口”從廣義上說,在晉西北、陜北、雁北的明長城、或長城附近所設的諸多關口,都可稱為西口,而狹義上的西口,是指在明長城上最有名、位置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關口——殺虎口。
殺虎口在現右玉縣城西北35公里處,坐落在古長城腳下,是山西與內蒙古兩省區三縣交界處。
殺虎口地理位置示意圖
這條路是明清時的絲綢之路,在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都很重要,古人稱:東有張家口,西有殺虎口。
因而人們常把殺虎口稱為西口,然而當今人們談及西口,多指廣義的西口。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饑民。
路線示意圖
“走西口”移民潮持續了300年,最初“皆令冬歸春往,毋得移家占籍”,但穿梭于口內口外的“雁行客”,一旦條件允許,“竟將全家搬出口外”,成為內蒙的定居移民。
走西口的人們與蒙古民族和睦相處,水乳交融,共同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輝煌歷史和世人稱頌的蒙漢文明。
中國人去南洋區域活動(官事、經商、打工、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或走南洋,所謂南洋是明清時期中國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包括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馬來群島和中南半島等地。
下南洋遷徙方向大致示意圖
到海外謀生的移民浪潮中,“下南洋”是最為壯觀的,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規模巨大,其中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在明朝到民國這段歷史時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福建、廣東一帶在當時慌亂窮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極度難以維持,為了謀生計,維持家庭生活,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躲避戰亂,閩粵地區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謀生。
閩、粵兩省海岸曲折,老百姓與海相習,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選擇性”。
海外華人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就是東南亞華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就是“下南洋”者的后代。
華工通過艱苦創業,積累了大量資本,他們把資金投向近代工商業,又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如中國第一家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就是僑商陳啟沅創辦的。
繼昌隆繅絲廠
陜西商人主要有三大歷史貢獻,一是“絲綢之路”,與中外商人開辟通往世界的商業大道;二是陜康藏茶馬古道之行,民間稱為“蹚古道”;三是走西口,陜北民歌《走西口》家喻戶曉。
蹚古道 ,近年來又被學術界稱為“西南絲綢之路”,陜商最早走的路線是經過"秦蜀古道",走向巴蜀(主要是康定,也有商人走向西亞、印度和東南亞。)。
因是在古道之間來回走,"趟"是次數之意,稱為"趟古道","趟"還包含有踩山踩水路、試探、隨大家一起之意,"趟"的異體字是"蹚",所以書面上寫為"蹚古道"。
茶馬古道
康定茶馬古道群雕像
英國等侵略者想以印茶代替陜南茶、川茶,借此把西藏從祖國分裂出去。但是藏族群眾不認可印茶,使侵略者的險惡圖謀落空。
茶馬交易以“鍋莊”為媒介,茶馬經濟將漢藏兩族群眾牢固地結合在一起,穩定了邊疆,開發了邊疆,意義重大,陜商的貢獻功不可沒。
清朝中后期,美國在舊金山發現了金礦,洋人就散發言論說到大海的那邊去可以發財,那里遍地都是黃金,騙取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到美國去打工,赴他們眼中的“金山”挖金礦,許多華人作為“契約勞工”赴舊金山挖金礦,修鐵路,并在那里安家落戶。
最后,感謝大家的閱讀,同時歡迎各位朋友在評論區積極留言,可以留下您對本期內容“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5次人口大遷移”相關主題的相關討論或您對下期內容的期待或提議。
如果您在工作中遇到與GIS相關的任何難題,請通過關注“水經注GIS”并在后臺留言告訴我們,我們將針對比較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從而將我們“為您提供豐富的地圖數據與專業的GIS服務”之宗旨落到實處!
參考資料
1.搜狐網 《中國近代機械裝備制造第一家族,竟出自佛山南海!》
2.百家號《走西口是從哪走到哪,什么是西口》
3.澎湃號 《闖關東、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流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