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房子上梁時為什么要掛紅布?有什么講究?
以前人們在蓋房子的時候,對上梁是很重視的,上梁對蓋房人來說是大喜事,到了上梁的環節,會選擇一個吉日進行,并且在主梁上掛上一條紅布,這到底是為什么?有什么講究嗎?
時至今日,在一些農村地區身建房時仍流傳著這種風俗。
上梁的過程大體是這樣的,在屋架主體建成后,選擇一個晴好的吉日,通常是上午八九點鐘,太陽往上升時進行。
開始上梁時先將中梁放在屋架的脊檁位置下面,梁的中端系上一條紅布,或裹上紅綾,或貼上寫有“福祿”、“吉喜”一類字樣的紅紙,這個過程叫“披紅”。
披紅結束后,再在中梁的兩端,各掛一個裝有花生、棗子、饅頭、糕點等物的紅布包裹,也有掛用紅布包著銅錢和銀元或者硬幣的,這一切挺當后,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們都會來祝賀送禮,這叫“踩當門”。
接下來主人家先擺一桌酒席,請工匠和幫工們喝酒,講究一些的還要用一個瓷碗裝上些沙子,點上幾柱香,祭拜一下魯班。
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家還要請一位能說會道的工匠,給大家讀上梁文,有的地方是唱上梁歌,用這種形式表示慶賀,并且會燃放鞭炮。
在鞭炮和祝賀聲中,兩位工匠以保持水平的姿態,從兩端將大梁抬起,踩著梯子慢慢登高,梁上掛著的包裹亦隨之升高,這叫“上梁”。
等工匠們把梁木安放在中柱頂端的銜口內后,再次燃放一掛鞭炮,表示上梁的過程結束,隨后工匠們會用點著的火把,將所有木料和墻壁都照上一遍,意思是驅除邪氣,這個過程叫“照梁”。
接下來,匠人們把兩只包裹內的花生,棗子,粽子、糕點、饅頭等物往上拋撒,下面的眾人搶拾,這叫“滾梁”。
所有的這些過程完成以后,已經到中午了,眾人退出新屋,讓太陽照曬屋架,這叫“曬梁”。
最后便是舉行酒宴,主人、工匠與來賓互相敬酒,待盡興熱鬧以后才散。
在上梁的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披紅”,也就給梁木系紅布,裹紅綾,或貼紅紙,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其中有何意義,到底有什么講究?
傳說中,上梁這個儀式是木匠的祖師爺魯班所首創。據說,以前有兩個木匠替人蓋房,因一時粗心,把主梁的料下好后,發現短了半尺,等上梁時,怎么也沒辦法放到楔子里面。
正在這兩個木匠萬分焦急的時候,來了一位老師傅,他拿起鋸子,把大梁鋸成兩截,再往兩邊山墻上各擱了一半,不長不短,正好,為了把中間的破綻掩蓋住,老師傅把身上的紅布兜脫下來,順手往梁中間一掛,紅布被風一吹,新上的梁顯得格外喜氣洋洋。
兩個木匠師傅,忙下了梯子向老師傅道謝,卻找不到人影,原來,那老師傅就是魯班。
從此以后,工匠們蓋房時,都要在梁上披紅,同時焚香祭祀,用意是感謝祖師爺魯班的恩德,祈求祖師爺魯班保佑上梁操作過程的順利實施。
傳說歸傳說,我認為在以前一般人蓋一棟房子,都會傾其所有,為了讓房子能順利蓋起來,就找個由頭,讓親戚鄰居們來慶祝慶祝,順便收點禮物,緩解一下蓋房過程中的困難。
總之,我們老祖先流傳下來的好多風俗,能流傳下來,一定有流傳下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