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神貼:普通人學會聚財氣,也能快速建立賺錢系統
前幾天,一個老朋友跟我喝茶,他說了一句讓我印象特別深的話——“不是我不想存錢,是我一存錢就有事。”
說完他嘆了口氣,抱怨最近又借了幾萬塊去填信用卡的窟窿。
我看著他笑了笑,說:“你啊,不是沒錢,是沒財氣。”
他一愣,問我:“財氣?你是說我命不好?”
我說,不是命,是你不懂怎么讓錢愿意靠近你。
你想啊,有的人掙錢不比你多,但他的錢就像被磁鐵吸住一樣,不管花不花,賬戶里的數字總是穩穩的,還越變越多;而你呢,錢還沒捂熱,就跟長了腿一樣跑光了。
這差的,不是運氣,也不是努力程度,而是——你有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聚財氣系統”。
今天這期,我們就好好聊聊——普通人怎么靠聚財氣,讓錢主動找上門;以及,富人和窮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第一章:財氣是什么?為什么有人越窮越窮,有人越富越富
你可能會想,“財氣”是不是一種迷信,說什么風水啊、擺件啊、招財貓啊。
但我要說,今天我們講的財氣,一點都不玄。它就是現實世界里,你吸引錢、留住錢的能力。
你把錢想成水就行了。
有的人手里是個破水桶,水倒進去“嘩啦啦”就漏完了;有的人桶口大、桶底穩,水一進來就留住,還能慢慢漲。
財氣,就是你那個桶的質量。
你有沒有發現,生活里有這么兩種人。
第一種,收入其實不低,甚至偶爾還能接到額外的活兒。但他們一年到頭沒存下多少錢,甚至還欠著外債。工資一到手,不是先還債,就是先買東西,生怕錢放在手里會發霉。結果就是,越缺錢越急著花,越花越缺錢。
第二種,收入可能也不算特別高,但他們的錢總能留住。發工資的第一反應,是先存起來、先投資,而不是先消費。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他們手里的資金越來越厚,機會也越來越多。
這背后,其實就是財氣的差別。
財氣弱的人,錢在他們手里是短暫停留的過客。
財氣強的人,錢在他們手里會變成常住居民,還會叫上朋友一起來。
有個我特別熟悉的例子。
小張和小李是同事,年薪都差不多,20萬左右。三年前,他們都想換車。小張直接分期買了一臺30多萬的SUV,每個月還貸五六千,壓力很大。小李呢,先沒買車,而是用攢下的10萬塊投了一個穩定分紅的小項目,每年能分到一萬多的收益。三年后,小李的本金加收益已經有了15萬,再加平時存下的錢,他輕輕松松一次性買了輛車。
同樣的收入,小張還在為貸款奔波,小李已經在想下一個投資機會。
這,就是財氣的差別。
有人說,錢是用來花的,不花就沒意義。沒錯,錢是要花的,但差別在于,你是先花再想辦法補,還是先讓錢長大,再用“生出來的錢”去花。
這就像種樹。你是把種子全炒了吃掉,還是先種下去等它長成大樹,再摘果子吃?
窮人習慣吃種子,富人習慣種種子。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財氣強的人,往往不會隨意破壞自己的本金結構。
你看很多富人,哪怕手里有幾千萬,也不會把所有的錢都壓在一個地方。他們會分成幾部分:安全墊、現金流資產、長期增長資產……這樣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不會被一下掏空。
而財氣弱的人,往往只有一個賬戶,遇到點事就全動了,結果不僅沒守住本金,還失去了翻盤的機會。
我有個朋友是做小生意的,他跟我說過一句特別真實的話:“做生意賺的錢,只有一部分是靠能力,剩下的靠財氣。財氣不好,機會來了你也抓不住。”
什么意思?就是當你沒錢、沒底氣的時候,再好的機會擺在面前,你也不敢動,因為你怕虧、怕風險、怕現金流斷掉。
而有財氣的人,哪怕不是特別聰明,只要手里有穩穩的資金和現金流,他們就敢去嘗試,敢去布局。久而久之,機會越來越多,錢越聚越多。
所以,財氣不是迷信,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資金吸引力”。
它由三部分組成:你留住錢的能力、你讓錢增值的能力、你抓住機會的能力。
而這三者,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幾乎是天壤之別。
你現在回頭看看,是不是能明白,為什么有人越窮越窮,有人越富越富?
前者的財氣像個破桶,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后者的財氣像個蓄水池,不僅能留水,還能引更多的水源。
你想改變自己的財富軌跡,第一步就是要先修好那個桶——讓錢愿意留下來。
第二章:認知差——錢在你眼里是“花掉的”還是“長大的”
很多人以為,錢就是數字。你有一萬,我有一萬,這一萬塊的意義是一樣的。
其實不一樣。
在窮人眼里,這一萬塊,是可以直接換成電視、手機、旅游的“消費券”;在富人眼里,這一萬塊,是可以變成更多一萬塊的“種子”。
你別小看這個差別。
這就像兩個人同時拿到一桶米,一個人立刻全煮了吃,覺得飽了最重要;另一個人吃一半,剩下一半撒在地里,等它發芽長成稻谷。短期看,前者過得更舒服,后者可能還要餓幾頓;但長期看,后者再也不用擔心斷糧。
窮人最大的誤區,是把錢當成“馬上要用掉的東西”。他們會覺得,錢放在賬戶里不動是浪費,早點花掉才算享受生活。
這種心態,背后有兩個原因:
第一,對未來沒安全感,覺得反正留不住,不如先享受。
第二,不相信錢能在自己手里變多,覺得投資、理財都是騙人的,或者離自己太遠。
而富人看錢的方式完全不一樣。
他們把錢當作一種工具,一種能幫自己干活的“雇員”。
你看那些有錢人,手里哪怕有一千萬,他們也不會想著立刻買房買車買奢侈品。反而會先把大部分錢投到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地方,比如出租物業、股息股票、成熟生意。
等這些投資每個月源源不斷地產生收入,他們才會拿“利息”去消費。
這就是差距:窮人花的是本金,富人花的是“生出來的錢”。
我有個認識的叔叔,特別能說明這個問題。
他年輕的時候,和很多人一樣,攢點錢就想著買點“看得見”的東西,比如金首飾、高級家電,覺得這樣才算有生活。結果到了40歲,他發現自己工作一旦停下來,就沒任何收入來源,家里的存款撐不了幾個月。
后來,他換了一個思路——不管手里有多少錢,先留一部分投到能產生回報的項目里,哪怕收益不高也行。幾年下來,他的本金沒動過,還多了好幾條被動收入渠道。
他跟我說:“以前我覺得錢就是花的,現在我覺得錢是養的,得讓它自己去生錢。”
這種認知差,其實是決定你財氣強弱的核心因素。
因為錢的本質,是一種流動資源。
你把它用在消費上,它就一次性消失;你把它用在生錢的地方,它就能不斷循環,越滾越大。
富人習慣先讓錢“長大”,窮人習慣先讓錢“消失”。
再舉個更直觀的例子。
假設你有一萬塊,有兩種選擇:
第一,把它全花掉,買個最新款手機,短期開心,但三年后這手機只值一兩千;
第二,把它買成一只穩定派息的基金,年化5%,三年后不僅有本金,還有1500塊的利息,手機的錢用利息就能買。
你說哪個更劃算?
可現實是,很多人會選第一種,因為他們的腦子里沒有“錢長大”的概念,只有“錢買東西”的反應。
這種認知差,還體現在“機會”兩個字上。
富人遇到一個賺錢機會,第一反應是:“如果投入這個錢,多久能回本,能不能放大?”
窮人遇到機會,第一反應是:“我要掏多少錢?會不會虧?”
結果就是,富人更容易抓住機會,因為他們是從增值的角度看錢;窮人更容易錯過機會,因為他們是從損失的角度看錢。
我以前采訪過一個創業者,他講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細節。
他說自己第一次創業失敗后,手里只剩下五萬塊。別人勸他存著別動,他卻拿去買了一套二手設備,租了個小倉庫,又開始做批發生意。三個月后回本,一年后盈利翻倍。
我問他:“你不怕虧得一干二凈嗎?”
他說:“怕,但我更怕錢躺在賬戶里什么都不干。”
這句話,我印象特別深——這就是富人思維:錢必須是活的。
可惜,大部分人從小接受的教育,不會告訴你這些。
學校教我們怎么掙錢,卻沒人教我們怎么讓錢變多。
甚至在很多家庭里,父母還會傳遞一種觀念:“錢就是用來花的,不然賺來干嘛?”
這種觀念一旦扎根,你就會下意識地把錢當作短期消費的工具,而不是長期增值的種子。
認知差,最終會變成生活差。
窮人看到的是眼前的享受,富人看到的是未來的增長;窮人用錢買的是短期快樂,富人用錢買的是長期底氣。
當你換一種認知,把錢看作可以長大的東西,你的決策會完全變樣——你會開始更謹慎地花錢,更積極地找生錢的機會,更耐心地等待回報。
久而久之,財氣就會慢慢聚起來。
所以,如果你現在總覺得手里的錢不夠用,不是先想怎么多掙一點,而是先問自己:
你對錢的第一反應,是花掉,還是讓它長大?
這個答案,可能就是你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
第三章:聚集財氣的第一個核心——守住第一桶金
說到“聚財氣”,第一步不是投資,不是開副業,更不是搞什么一夜暴富的項目,而是——先守住第一桶金。
很多人一聽“守錢”,腦子里馬上浮現一個詞——摳門。
好像守錢的人都過得很憋屈,不敢買好吃的,不敢買好用的,一天到晚精打細算。
但我想說,守錢不是摳門,守錢是為了讓你有底氣。
沒有這第一桶金,你就沒法玩后面的局。
我認識一個做設計的朋友阿濤,收入不算低,每年二三十萬。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他每個月一發工資就花光,不是買電子產品,就是出去旅游,信用卡也是刷爆就還,月月循環。那幾年,他雖然表面過得很“精致”,朋友圈的照片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心里是慌的。
直到有一年,他突然接到通知,公司裁員,他被列在名單里。那一刻,他發現自己賬戶上不到一萬塊,連三個月的生活費都撐不住。
從那之后,他才開始逼自己存錢,哪怕一開始每個月只能攢兩千,也咬牙堅持。三年后,他的存款到了二十萬,整個人狀態都不一樣了——接項目更敢談價,遇到想學的課程也敢報名,不用再擔心“沒錢”這兩個字。
這就是第一桶金的力量。
很多人對第一桶金有誤解,以為是“一大筆錢”,好像沒有個幾十萬上百萬都不算。
其實不然,這個數額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它要能給你提供安全感,能撐過生活里的意外,能讓你在機會出現時有行動力。
對于剛畢業的年輕人,可能是三五萬;對于工作幾年的人,可能是二三十萬;對于做生意的人,可能是更多。
關鍵不是數字,而是它能不能讓你從“缺錢的焦慮”里走出來。
守住第一桶金,有一個很重要的邏輯:它不是靠突然暴富得來的,而是靠持續的、主動的儲蓄習慣堆出來的。
這聽起來很平淡,但它是聚財氣的根。
因為如果你連留住錢的能力都沒有,就算突然給你一大筆錢,也會很快花光。
你看過中彩票的人吧?很多人中了幾百萬,幾年后還欠債,就是這個道理——桶沒修好,再多的水也留不住。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現在收入不高,哪有能力攢第一桶金?”
我想告訴你,這不是收入問題,而是習慣問題。
你可以試著做一個小動作:工資到賬的第一天,先把固定比例的錢轉到一個單獨的賬戶,不動它,不碰它,不看它。剩下的錢才是你能花的。
一開始可能不習慣,總覺得少了點什么,但你堅持三個月、半年、一年,你會發現,這筆錢就像一顆定心丸,讓你面對生活的突發情況不再慌亂。
守第一桶金還有個好處,就是它會改變你的思維方式。
當你知道自己手里有一筆不動的資金,你做事情的底氣會完全不一樣。
比如,朋友找你合伙做個小項目,你可以拿利息的錢去試試;公司臨時有機會讓你外派學習,你不用擔心路費住宿;甚至遇到想換工作的機會,你也敢果斷辭職,因為你有緩沖的資本。
而那些沒有第一桶金的人,遇到這些情況,只能猶豫、錯過、退縮。
我還見過一種很現實的場景:
兩個同事,能力差不多,機會也差不多。公司要派人去外地培訓,食宿自理。一個人因為沒錢,只能推掉;另一個人直接答應,因為有存款。半年后,公司提拔的,是那個去了培訓的人。
你說,這機會跟錢有關嗎?表面看沒關系,但實際上,全是錢的事。沒有第一桶金,你連參與的門票都買不起。
當然,守錢不等于死守。
有些人一存錢就舍不得花,甚至錯過了可以讓錢變多的機會。
第一桶金是基礎,是你修水渠的材料,不是讓你一輩子鎖在保險柜里的。它的意義在于,讓你從“被動生活”變成“主動選擇”,給你自由度和安全感,而不是把你困在原地。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有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你想聚財氣,先得讓錢停下來,不要一來就跑。第一桶金,就是你和錢之間的第一個穩固連接。
一旦你有了這筆錢,你會發現,生活的壓力瞬間少了一半,做決定的時候也不再小心翼翼。更重要的是,你開始有機會去做“讓錢變多”的事,而不是一輩子忙著“補窟窿”。
所以啊,別再想著一夜暴富了。
先老老實實守下你的第一桶金,這就是你財富系統的第一塊地基。地基打穩了,房子才能越蓋越高;桶修好了,水才會越蓄越多。
第四章:聚集財氣的第二個核心——建立自己的賺錢系統
第一桶金守住了,很多人就松口氣,覺得任務完成了。
其實,這只是剛開始。
守錢是為了讓你有底氣,賺錢系統才是讓你財富增長的發動機。
如果只有存,沒有生,你的錢只能慢慢縮水——因為通貨膨脹就像個無聲的小偷,你看著賬戶沒變,實際上已經少了一塊。
賺錢系統是個很形象的說法。它不是單一的“找份工作”,也不是一錘子買賣的“副業”,而是一個能自己運轉、不斷給你帶來收入的模式。就像一臺機器,你啟動它、維護它,它就會源源不斷地吐出現金流。
很多人搞不清一個事:工作不是賺錢系統。
工作是你賣時間換錢,一旦你停下來,收入就斷了。
而賺錢系統,是即使你不在場,它依然在運轉。
比如出租的房子、自動化的網店、版權分成、長期的客戶合同,這些都是系統,因為它們不需要你每分每秒守著。
我有個朋友小秦,原來做攝影,收入全靠接單。
他每天早出晚歸,拍婚禮、拍活動,活多的時候一個月能賺兩三萬,淡季就剩幾千。
后來他開始整理自己拍攝和修圖的流程,做成一套線上課程,放到幾個平臺售賣。
剛開始銷量不大,一個月可能就賣一兩千塊。可他沒有放棄,不斷更新課程、做推廣,半年后,課程每月能給他帶來七八千的被動收入。
這七八千,不多,但已經足夠覆蓋他的房租和生活費。
從那以后,他拍不拍單都不慌,因為他的系統在運轉。
賺錢系統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它不是一夜之間建成的。
就像修一臺機器,你要先設計、組裝、調試,一開始可能很慢,甚至沒有回報。
但一旦它開始運轉,就會越來越順。
所以很多人卡在起步階段,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放棄了,結果永遠停留在“賣時間”的模式里。
建立賺錢系統之前,你要先想清楚三件事:
第一,你現在擁有什么資源;
第二,你能解決誰的問題;
第三,你能否用一種可復制的方式去解決它。
這三個問題決定了你的系統能不能跑得起來。
資源不一定是錢,它可以是你的技能、人脈、信息、甚至興趣。
比如,你會寫作,會畫畫,會編程,會做短視頻,這些都是資源;
你認識供應商、掌握行業內幕、能找到稀缺貨源,這也是資源。
解決問題,是賺錢系統的核心。
賺錢本質上就是幫別人解決問題,然后收取合理的回報。
如果你能找到一個需求量大、競爭不激烈的問題,并且有能力去解決,你的賺錢系統就有了核心競爭力。
比如,有人專門幫忙代辦簽證,有人做寵物寄養,有人幫忙做本地的二手交易中介,這些看似不起眼,但因為解決了真實需求,所以能長期存在。
可復制,是系統化的關鍵。
如果你解決問題的方式只能自己親自做,那它只是一個工作;
如果你能用流程、工具、團隊去替代你的部分工作,讓它在你不在場的情況下也能運轉,那它才算是系統。
就像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羅克說的:“生意的價值在于能不能復制。”
當然,很多人會說,“聽起來很難啊,我沒資源沒技能怎么辦?”
其實,你可以從很小的地方開始。
比如,你可以先幫朋友賣東西,從中抽成;
你可以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整理成筆記,賣給需要的人;
你可以用空閑時間去做信息整合,把別人找不到的資源集中起來再賣出去。
這些一開始看起來不起眼,但只要能重復,就有可能慢慢變成一個系統。
我認識一個寶媽,她原來全職在家帶孩子,沒有收入。
后來她發現身邊很多家長不知道去哪給孩子找興趣班,于是她開始幫大家收集各個機構的信息,整理成表格,還談到一些團購價。
剛開始,她只是幫朋友,沒想賺錢。
結果朋友越來越多,找她的人也越來越多,她索性收一個信息服務費,一年下來也有了三四萬的收入。
更關鍵的是,她把這些信息整理成了一套模板,任何人都能用,于是她請了幾個兼職媽媽幫忙維護,她自己只負責談合作、收費用。
這就是從零開始建立賺錢系統的典型例子。
賺錢系統還有一個隱藏的好處——它能幫你聚集財氣。
因為系統會產生穩定的現金流,而現金流就像水渠里的水,一旦水流穩定,財氣就會聚攏,不容易斷。
你會發現,有了穩定現金流的人,做事更敢冒險,因為他們知道,即使失敗了,系統還在生錢,可以慢慢回血。
而那些只有一份死工資的人,一旦出錯,就可能直接被打回原點。
很多人羨慕那些財務自由的人,以為他們靠的是一次成功的大買賣。
其實大多數人的財富,都是一點點積累的小系統堆出來的。
他們不是賭一次贏的,而是不斷建立和優化自己的賺錢機器。
每一臺機器帶來一點收入,十臺機器加起來,就足夠讓他們不再為錢發愁。
所以,別再只盯著“怎么快速賺錢”了。
問問自己,現在做的事能不能變成一個可以復制的模式;
有沒有可能讓它在你休息的時候還在運轉;
如果答案是“能”,那就開始去搭建它,哪怕一開始慢,也比永遠賣時間強。
守住第一桶金是防守,建立賺錢系統就是進攻。
防守穩了,進攻強了,你的財富才會越滾越多,財氣才會越聚越旺。
第五章:讓錢喜歡你的三個“隱性動作”
有些人啊,不管賺多少,手上總是沒錢。錢來了轉一圈就走了,好像他們的錢包上有個隱藏的漏洞。
還有些人,收入也不見得多,但錢一到他們手里就像找到了溫暖的窩,不但不走,還帶著“朋友”回來。
這不是運氣,這是習慣。
錢其實是有性格的,你對它的態度,決定了它是想留下,還是想走。
我總結過,想讓錢喜歡你,其實就三個隱性動作。
動作一:減少漏財口
我有個老同學,叫阿偉。
這哥們收入不低,年薪三十多萬,可每次聚會他都在抱怨“錢不夠用”。
我好奇,就問他:“你到底把錢花哪去了?”
他說:“房貸車貸信用卡,還有一些股票和基金虧的,反正每月到月底就清零。”
我幫他算了下賬,發現幾個大窟窿:
第一,高息貸款。他信用卡經常分期,利息加手續費一年就要還兩三萬;
第二,沖動消費。喜歡買限量款球鞋、最新款手機,用不上也要買;
第三,無效投資。聽朋友推薦就往里砸錢,不懂就買,結果全是虧。
這些就是典型的漏財口。
你想啊,你辛辛苦苦往桶里倒水,桶底下全是洞,倒得再快也存不住。
所以,想留住錢,第一步不是多賺,而是先把洞堵上。
我跟阿偉說:“你先把信用卡還清,別再分期;想買東西就等三天,看還想不想要;投資之前先學,不懂的別碰。”
一年下來,他還掉了大部分債務,沖動消費少了,投資也穩了。
雖然收入沒變,但他每個月都能多留幾千塊。
這就是堵漏財口的力量。
動作二:讓錢有“朋友”
錢是有情緒的,如果它總是孤零零待著,很容易被你花掉。
可如果它有“朋友”,而且大家分工明確,就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圈子。
我一個表姐就是這樣,她有三種“朋友”:
第一類,負責安全的——存款、應急金,隨時可以用,但不去冒險;
第二類,負責增長的——投資、理財,用來跑贏通脹、增加資產;
第三類,負責生活的——日常開銷、娛樂消費,專款專用。
她的賬戶分得很清楚,錢一進來就自動分配,比如工資到賬當天,10%直接進安全賬戶,20%進增長賬戶,剩下70%留作生活開支。
這樣,她就不會在超市看到促銷時動用投資的錢,也不會因為朋友約吃飯動了應急金。
我曾經問她:“你這樣分是不是很麻煩?”
她笑著說:“剛開始是,但后來發現,不用擔心錢不夠用的焦慮,很值。”
這種讓錢有“朋友”的方法,其實就是給錢定角色。
有的負責守,有的負責攻,有的負責養你開心。
錢之間互相配合,你的生活才不會一遇到變故就崩盤。
動作三:營造財氣環境
錢不僅受你的習慣影響,還受你周圍環境的影響。
你總跟什么樣的人在一起,你的財氣就會被什么樣的思維感染。
我有個學員小李,剛開始做副業時特別猶豫,總是怕虧怕失敗。
后來我讓他多去認識一些已經做出成績的人,多聊聊他們怎么思考、怎么決策。
半年后,他的變化特別大——以前遇到機會先想著風險,現在先想著怎么驗證可行性;以前害怕投資,現在會小額試水。
他說:“我發現跟會賺錢的人聊天,他們看待錢的角度完全不一樣,會教你怎么留住錢、讓錢長大,而不是只會抱怨不夠花。”
相反,如果你身邊全是抱怨工作、等發工資、消費沖動的人,你很難養成理性的金錢觀。
他們會在你攢錢時說你小氣,在你投資時說你冒險,久而久之你就被拉回原來的狀態。
營造財氣環境,不一定要立刻換圈子,但至少要減少貧窮思維的影響,多給自己輸入正向的金錢理念。
可以是看書、聽播客、看視頻,也可以是參加一些理財社群,讓自己始終在一個會聚財的氛圍里。
有一次我跟朋友聊天,他問我:“錢為什么老是留不住?”
我說:“可能是因為它在你這里不開心。”
他說:“錢也有感情?”
我笑了:“當然。你經常讓它跑到高息貸款里,它累;你讓它一個人孤零零待著,它怕;你把它丟在抱怨和負能量的環境里,它會找機會逃走。”
他愣了一下:“那我得學會對錢好點。”
我說:“對,錢是朋友,不是奴隸。你養它,它就幫你養你自己。”
減少漏財口,是讓錢覺得你安全;
讓錢有“朋友”,是讓它有歸屬感;
營造財氣環境,是讓它有發展的空間。
這三個動作,不會立刻讓你暴富,但會讓你財富的土壤越來越肥。
而且這些不是一次性做完的事,而是長期習慣。
你每一天的選擇,都會在悄悄改變你的財氣走向。
所以別想著一勞永逸,真正的聚財,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第六章:長期聚財的隱形秘訣——你的生活方式就是你的財富吸鐵石
很多人以為,聚財靠的是一次性的爆發,比如中個彩票、做一單大生意、突然升職加薪。
但我見過的真正的有錢人,幾乎沒有一個是靠一次暴擊就站穩的。
他們的錢,是靠日復一日的習慣、決策、選擇,一點點堆起來的。
就像你每天不知不覺走的步數,會決定你十年后的體型,你每天的生活方式,其實就是你財富的吸鐵石。
我先說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長期記賬的人。
我一個朋友小潘,收入不高,每個月大概一萬左右,但他堅持記賬十年。
很多人覺得記賬沒用,因為“知道自己花在哪了,但錢還是花掉了”。
可小潘不是為了控制消費才記賬,而是為了掌握趨勢。
他會定期回顧:哪類支出在增加,哪類支出其實沒必要,哪些地方還能省。
這種長期的金錢反饋,讓他在沒有漲多少工資的情況下,硬是攢下了人生第一套房的首付。
他跟我說:“記賬最大的作用,不是幫我省了多少錢,而是讓我跟錢建立了一種關系。我知道它去哪了,它也知道我在乎它。”
你看,這就是生活方式的力量——記賬本身不賺錢,但它讓你的財氣一點點積累,不被漏洞消耗掉。
第二種人——固定學習財商的人。
我有個學員叫阿青,他每周固定花一個小時學習理財和商業知識。
剛開始的時候,他甚至分不清股票和基金的區別,也不知道什么是復利,更不知道該怎么配置資產。
可他沒有急著投資,而是先花時間學習,把自己變成一個“有判斷力”的人。
一年后,他開始小額投資,先是債券基金,然后是指數基金,最后學著去研究一些行業公司。
他跟我說:“我發現錢越來越愿意留在我這里,因為我不再胡亂決定它的去處,我知道它在哪能安全,在哪能長大。”
長期學習的本質,不是一下子變專家,而是不斷升級你和錢的對話方式。
如果你總是用“運氣”跟錢交流,它早晚會走;但如果你用“智慧”跟它交流,它會越來越信任你。
第三種人——穩定維護人脈的人。
錢很多時候,不是直接從市場賺來的,而是通過機會流向你的。
而機會,往往藏在人脈里。
我認識一個做外貿的小哥,他每個月都會固定聯系十個老客戶,不是推銷,就是簡單問候。
有時候還會幫客戶介紹一些資源,哪怕不賺錢,也留了個好印象。
結果有一次,一個老客戶突然有個大單急需找人合作,他第一個就想到了這個小哥。
這單的利潤,相當于他半年工資。
你看,這不是“運氣”,這是他的生活方式積累的紅利。
長期維護人脈,就像在種果樹,不是每次澆水就有果子掉下來,但時間到了,果子會自己成熟。
這三類人,收入未必最高,但他們的財氣越來越旺。
因為他們都在用生活方式,給錢搭一個“溫室”——
記賬,讓錢有方向;
學習,讓錢有智慧;
人脈,讓錢有機會。
反過來,有些人為什么越過越窮?
因為他們的日常決策,都是在耗財氣。
今天沖動消費買了根本用不上的東西;
明天跟一群只會抱怨的朋友喝酒,互相攀比消費;
后天又聽風就是雨,把錢投到不懂的項目里……
他們的生活,就是一個財氣的漏斗,賺多少都留不住。
你可以問問自己:
你的一天,是在養財氣,還是在耗財氣?
你今天做的事,是讓錢更愿意留下,還是更急著離開?
其實富人跟普通人的最大差別,就在于此。
他們不是等有錢了才學理財,而是在沒錢的時候就開始培養習慣;
他們不是用一時的沖勁去追錢,而是用一生的耐心去養錢。
你的生活方式,就是你財富的吸鐵石。
吸引的是什么,取決于你每天做的選擇。
今天的你,也許只是一顆種子,但只要你一直朝著聚財的方向生活,總有一天,你會長成那棵別人羨慕的大樹。
說到這里,你會發現,所謂的“聚財氣”一點都不玄乎。
它不是燒香拜佛,也不是靠運氣,而是你讓錢靠近你的能力。
你對錢的態度,你給它的環境,你每天做的選擇,都會悄悄決定它是留下,還是離開。
所以,不用等變富再學富人的思維,你可以從今天就開始。
先守住你的第一桶金,不讓它漏掉;
再慢慢修好賺錢的水渠,讓源源不斷的水流進來;
最后,把生活變成一個溫暖的財富溫室,讓錢愿意在這里扎根。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內容對你有幫助,記得點贊、分享、訂閱。
下次我會聊更深的財富思維,讓你不只是“知道怎么賺錢”,而是能真正進入錢的磁場,讓它主動來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