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墳選址關鍵奧秘,三大龍脈定吉兇,錯位一脈招災禍損后代福運?
156 2025-09-19
誰能想到,這種帶著帝王氣息的漢字,居然很少能出現在名字里?偏偏總有人不信邪,一頭扎了進去。中國人里姓王的數不過來,大街上走一圈可能撞見仨,可給自家孩子起名時取“王”字的,古往今來,卻寥寥無幾。這背后藏著說不完的小心思,舊時候甚至還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講究。誰搞清楚了?反正多數父母都知道一點:有些字,太大,頂不起,惹不起,還是繞著走吧?
至于為啥偏偏是“王”?道理倒也不復雜。王,是帝王,是權杖,是頂天立地那種分量。皇帝、王侯,這幫人天天離“王”不遠,所以覺得這是自己家里的“專用車位”。換成平頭百姓,硬插隊,用了“王”當名,不就是明目張膽搶車位?在哪都不禮貌,這要是放過去封建社會,輕重不一,講不清楚就可能跑偏到禍從天降那一路,還能有命活著不成?!
說到底,古人心里的“天威”太重了,規矩太死板,后來傳到老百姓嘴里,也變成了“男人取名不帶王,女人取名不帶仙”。反正天底下總有點忌諱,理由說得再漂亮,也未必有科學根據,但聽的人就信了。說是“命格輕的壓不住”,糊涂人聽著信了,實在人聽了氣不打一處來??上?,這種難言的道理,影響了一代代人的名字。
但規矩歸規矩,總有人踏破紅線。比如,歷史上就真有這么三個人,名字里真帶了“王”,下場倒也參差不齊。細看他們的經歷,好像那個“王”字又沒帶來多大好處,難道這真有點宿命論的意思?可再一琢磨,難道他們那些大起大落就真怪一個小小的字?這事還能說圓么?
先說馮野王。西漢出身,書香門第,家里的大門半夜都有人敲。父親是做官的,所以馮野王八字不用算,生下來就有靠山,前幾年不用奔波。小時候據說長得乖,聰明點,八九歲就懂事。還別說,這小孩兒膽子不小,十八歲就敢替自己向皇帝毛遂自薦。漢宣帝當時也喜歡這種有沖勁的年輕人,一拍腦門,賞了個大鴻臚官做。馮野王也挺拼,想著為國家出力,總覺得自己的仕途不是個頭。
可惜啊,這種“從政順風車”沒開多久,他就踩了急剎車。后來碰上了權臣王鳳,兩人合不來。人品太直,嘴也快,結果就被王鳳使絆子,一下丟了烏紗帽?;丶茵B病去了,再也沒機會蹦跶。就他這一番起伏,誰都說不上來到底是不是和“王”這字有關系。有些老人就抖機靈:“你見過誰名字里帶‘皇’、帶‘帝’的嗎?”可是又有人反駁,這世上命苦的人多了,他們名字里可沒這么大的字。
再說顧野王。南朝人,家學淵源,學問大得很,滿肚子文章。他家一溜下去到了清代還出了大人物,顧炎武就是他的后代。顧野王小的時候一點也不沉悶,琴棋書畫隨便挑一樣都拿得出手。老師總喜歡把他的文章拿給同學念給大家聽,自己成了“別人家的孩子”。顧野王長大了,也不愛和那些宦官打交道,主業研究學問和畫畫。
畫畫畫到什么水平?宋徽宗當時稀罕他的畫,都說他畫的草蟲圖活靈活現。顧野王的日子倒是過得安穩,沒出大錯。跟馮野王一比,簡直天壤之別。倒也不能拿來證明用了“王”字一定命坎坷。有人說,那還是他命硬,能壓住。也有人搖頭,命硬這玩意,實在玄乎。真看不明白!
還有那個駱賓王。名字耳熟能詳,學過“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都知道。大家以為寫詩的高手都是中年才開始“下場”,其實他七歲就寫了第一首詩,還火到了今天。這詩到底啥水平,似乎再高深一點也沒啥人能聽懂,小朋友一句“曲項向天歌”還覺得新奇。
駱賓王要論最有名,卻不是因為那幾首詩。他后來寫出的檄文,罵得武則天都直皺眉頭。這檄文到現在都變成“千古第一”,可惜人家駱賓王最后并沒打敗敵人。徐敬業失敗了,駱賓王也從此消失在史書記載里。究竟活到多少歲,怎么死的沒人搞懂。有人說他活著逃了出來,有人說戰死。歷史文獻繞來繞去,沒定論。有些東西就是查不清楚?
那么問題來了,駱賓王的父親難不成就真沒顧忌過名字忌諱?其實據《極目新聞》2024年4月15日報道,他爸確實是個大文豪,給兒子起名動了不少腦筋,被朝廷懷疑過??蛇@老爺子機靈,說名字是取自《周易》——“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F場解釋得頭頭是道,反而人家皇帝聽了樂了,夸了兩句。套一句不標準的話,他會來事!
皇帝心情好,沒怪罪,這事就算過去了。但駱賓王后半生卻總覺得不得志,文采再高也沒成大氣候。想想挺慘啊,什么《周易》,什么作為“輔助國主”之意,該失意還是擋不住。大家都是有志氣的人,可能也未必甘心。是不是名字帶“王”,就決定一切,誰知道?
如果仔細翻查文獻。根據《澎湃新聞》2021年報道,顧野王的學問和名氣在南朝地方算是頂尖,可郭沫若也好,清代學者也罷,都沒有怪罪他的“王”字,反而一代代稱贊。漢代馮野王,他的仕途高開低走,家族最終淡出權力中心,難說是這一個字帶來的結局。駱賓王,仕途坎坷到最后渺無音訊,文壇留名,不過是陰差陽錯。數據沒法驗證,“王”字是否真能決定命運?
碰巧啊,這幾個人用上了重字,有的得志、有的失落。與其說是命名帶來的結果,不如說,這世事太復雜了,哪里有一個字就能掰正?但也有人相信,名字就是一種天意。民間流傳自有市場,玄乎歸玄乎,可到了新世紀,很多人還覺得有點道理。
想想現在,不少家長,雖然不迷信,但給小孩起名字時,總歸會避開太大的字。“王”“帝”“圣”“仙”,還是小心點。普通人圖吉利,聽起來舒坦,記起來容易,就好。你說到底該不該信這些禁忌?眼下國內連孩子注冊“趙錢孫李”都能成,看慣了啥都買單,誰還管這個?
說到底,名字不過是一層紙糊的窗戶。你說它重要,它沒法決定前面的路怎么走。你說它無關緊要,有時候又偏偏扯上了風水和命運。老百姓嘴里的講究,一半迷糊一半糙。就三個人名字里帶“王”,命運各走各的,誰又能總結出個子丑寅卯?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活法,誰說得清,名字就是命。
這世界事情多得很,命格說不定。走對了,活對了,什么字都能成事。走歪了,再文采風流也抵不過命的折騰。古人講究忌諱和大字,而今天多數人追的是平安順遂、好聽順口。
有趣的是,歷史就是這樣,永遠拐著彎,留給人無數的遐想。現實不過如此,沒有模板,也沒有絕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