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門簾切莫如淚珠,灶臺不能雙面凸”,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這么一句農村俗語:“門簾切莫如淚珠,灶臺不能雙面凸”。雖然我對這句仔細揣摩了好半天,但還是沒有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于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一、門簾切莫如淚珠
門簾,是一個漢語詞語,是指門口掛的簾子,其用途是在便于通風的同時用來阻擋蚊蠅進入到室內的。另外,門簾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避免室內的隱私外泄。
門簾一詞出自唐朝李肇所著的《唐國史補》卷上中:“晏方秉權,嘗造廙宅,延晏至室,見其門簾甚弊。”
我們都聽說過“垂簾聽政”這個詞語。關于“垂簾聽政”的典故有好幾個,比如,公元前266年時,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因病去世,趙國的王位由惠文王的兒子孝成王繼承,但因孝成王年紀太輕,不諳世事,故由能力極強的趙太后隔著“珠簾”聽政。
再比如,史稱鄧太后的鄧綏,在元興元年(105年)和帝駕崩后將一個剛滿百日的新生嬰兒立為皇帝,即漢殤帝。由于漢殤帝是個嬰兒,無法理政,鄧太后便躲在“珠簾”后臨朝聽政達16年之久。
在這兩個典故當中,都提到了“珠簾”一詞。這個詞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上》中:“堅自平諸國之后,國內殷實,遂示人以侈,懸珠簾於正殿,以朝群臣。”
由此可見,在古代的時候,“珠簾”是皇室內專用的門簾。而所謂的“珠簾”就是如淚珠狀的門簾。
在古代的小說當中,都會將天天“垂簾聽政”的趙太后和鄧太后描寫成專橫跋扈、陰險歹毒的女人,因此,“珠簾”也跟著她們遭了殃。民間認為:凡是躲在“珠簾”后面的人都是心狠手辣之人,是不可交往之人。因此,在古代的民間便有了一種忌諱,那就是門簾不能做成淚珠狀。其實,這就是“門簾切莫如淚珠”的由來。
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的說法,到了今天,已經不適用了。不過,從阻擋蚊蠅和避免室內隱私外泄的角度上講,“珠簾”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許多家庭原先利用來尿珠串的門簾才都被扔掉了。

二、灶臺不能雙面凸
灶臺就是民間用來燒火做飯的火爐子。在古代的時候,灶臺的形狀樣式有很多。比如,圓型、方型、凹凸型、凸型等。
我們都聽說過“圍著鍋臺轉”這個詞語,而“鍋臺”就是“灶臺”。人們在做飯的時候是需要經常“圍著鍋臺轉”的,否則,飯菜就很難做成,甚至還有可能糊底。
經過實踐證明:圓型鍋臺最為實用,也最為方便;方型鍋臺次之;凹凸型鍋臺排在第三位,最不實用的鍋臺就是雙面凸型,因為這樣的鍋臺造型會使人站立很不方便,不便于在鍋臺上進行做飯操作。因此,民間便有了“灶臺不能雙面凸”的說法。
其實,這種說法到了今天也非常實用,有些家庭千萬別為了標新立異而去建造雙面凸型的鍋臺。

聽了老農的解釋后,我總算是明白了這句俗語的含義。同時,我也覺得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還是蠻有意義的。因此,分享給大家,供大家在生活中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