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周易》六十四卦之明夷卦
98 2025-09-19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宋吉州廬陵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歐陽觀子。少貧,從母鄭氏學。仁宗天圣八年進士。調西京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以歌詩唱和。景祐間為館閣校勘,作文為范仲淹辯,貶夷陵令。慶歷中召知諫院,改右正言、知制誥,贊助新政。新政失敗,上疏反對罷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揚、潁等州。召為翰林學士。嘉祐二年知貢舉,倡古文,排抑“太學體”,文風大變。五年,擢樞密副使,次年拜參知政事。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為皇,起濮議之爭。神宗立,請出知毫、青、蔡三州。以反對王安石新法,堅請致仕。能詩詞文各體,為當時古文運動領袖,后人稱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獎掖后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俱受其稱譽。亦擅史學,與宋祁等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集古錄》、《六一詞》等。
瀧(shuāng)岡,在今天江西永豐的鳳凰山上。阡(qiān),墓前的道路。表,是一種碑文。
瀧岡阡表
【原文】
嗚呼!惟我皇考(1)崇公(2),卜吉(3)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緩也,蓋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歲而孤(4)。太夫人(5)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6)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7)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8),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吾之始歸(9)也,汝父免于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間(10)御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適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11)而嘆。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12)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顧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嘆曰:‘術者(13)謂我歲行在戌(14)將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后當以我語告之。’其平居(15)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故能詳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無所矜飾(16),而所為如此,是真發于中者耶!嗚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汝其勉之。夫養不必豐,要于孝;利雖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學,咸平(17)三年進士及第,為道州(18)判官,泗、綿(19)二州推官,又為泰州(20)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21)之瀧岡。太夫人姓鄭氏,考諱德儀,世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初封福昌(22)縣太君(23),進封樂安(24)、安康(25)、彭城(26)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后常不使過之。曰:“吾兒不能茍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其后修貶夷陵(27),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祿而養。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贈封其親。又十年,修為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28),留守南京(29)。太夫人以疾終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樞密(30),遂參政事(31)。又七年而罷。自登二府(32),天子推恩,褒其三世。蓋自嘉祐以來,逢國大慶,必加寵錫(33)。皇曾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34);曾祖妣,累封楚國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35);祖妣,累封吳國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皇妣,累封越國太夫人。今上初郊(36),皇考賜爵為崇國公,太夫人進號魏國。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嗚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雖不克有于其躬(37),而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實有三朝之錫命。是足以表見于后世,而庇賴其子孫矣。”乃列其世譜,具刻于碑。既又載我皇考崇公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38)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熙寧三年(39),歲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誠、保德、崇仁、翊戴(40)功臣,觀文殿學士(41),特進(42),行(43)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44)兼管內勸農使(45),充京東路安撫使(46),上柱國(47),樂安郡開國公(48),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49),修表。
【譯文】
唉!我的先父崇國公,選擇吉地安葬在瀧岡,之后六十年,他的兒子歐陽修我才能在他在墓道上立碑撰表。這不是我敢有意延遲,而是有所期待呀。
我實在很不幸,四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母親立誓守節,家境貧困,就靠她自己一個人辛苦勞作謀得衣食。她撫養我、教導我,終于讓我長大成人。她告訴我說:“你的父親為官清廉,樂善好施,喜歡結交賓客,他的俸祿雖然微薄卻不求結余,說:‘不要讓財物成為我的累贅。’因此他去世后,沒有留下一間房子、一壟田地,讓我們能夠庇護賴以生存。那么我靠什么安貧守節呢?主要是我知道你父親的一些事情,因此對你有所期待啊。自我嫁過來,我沒能趕上侍奉婆婆,可我知道你父親是個能孝順父母的人。你現在沒了父親,年紀還小,我不能預料你將來會有什么建樹,但我相信你父親必然后繼有人。我剛嫁過來時,你父親服完母喪剛過一年。每逢過節祭祀,他一定傷心落淚說:‘祭品在怎么豐厚,都不如父母還在世,我所盡的微薄奉養。’偶爾有點好酒好菜,他也會落淚,說:‘以前家用常常拮據,現在有了一點結余,卻再也無法孝敬父母了。’起初一兩次,我還以為他是剛剛服完母喪,避免不了的悲痛。可是后來一直到去世見他都是這樣。我雖然沒能侍奉婆婆,可是通過這些事情,就知道你父親是能非常孝順父母的。你父親為官時,曾經在夜里點著蠟燭審閱卷宗,我見他屢屢停下來嘆息,就問他怎么了。他說:‘這個人是判死刑的,我想為他找個活路,可惜沒有辦法。’我說:‘犯了死罪的人也可以讓活命嗎?’他說:‘我盡力為他尋找生路還是不成,那么死者和我就都沒有遺憾了。況且我設法做些努力,有的確實可以讓他不至于死。正因為這么做有人能夠不死,所以我知道不替他們尋求活路就讓他們被處死是有遺憾的。就像這樣盡力為判死罪的人尋求生路,仍然還是有人被誤判處死,何況世上的刑官獄吏大多是要致人于死罪呢!’這時他回過頭來,看到奶媽正抱著你站在旁邊,于是指著你嘆息說:‘算命的人說我歲星行經戌年的時候便要會死去,如果真如他所說,我就看不到兒子長大成人了。將來一定要把我的話告訴他。’他平時教導別的晚輩子弟也常說這些話,我聽熟了,所以能詳細地講述給你。他在外面辦的公事,我無從知道,但他在家里,從不裝腔作勢,所做的一切都是發自內心的。唉!他的心腸比仁者還要寬厚呢!這就是我知道你父親肯定會后繼有人的緣故。你千萬要勉勵自己按照他的教誨去做。奉養父母不一定要豐厚,最關鍵的是要有孝心;做的事情雖然不能讓所有人收益,但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仁愛之心。我沒什么可以教導你的,這些都是你父親的心愿。”我流著淚牢牢記下了這些話,一輩子不敢忘記。
先父也是幼年喪父。但是能夠刻苦學習,在咸平三年考中進士。先后做過道州判官、泗、綿兩州的推官,還做過泰州的判官。享年五十九歲,葬在沙溪瀧岡。先母姓鄭,她的父親名德儀,世代都是江南名門望族族。母親為人恭敬勤儉,仁愛寬厚,最初封為福昌縣太君,后又進封為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家境貧寒起,她就節儉持家,后來也一直不讓家用超過當初。她說:“我兒子不能茍且迎合世俗。只有平日節儉,才能夠應付以后困難的日子。”后來我被貶官去夷陵,母親仍是談笑自若地說:“你家原來就貧賤,我早已習慣這樣的日子了。你能安于這種生活,我也就安心了。”
自先父過世后二十年,我才開始得到俸祿來奉養母親。又過了十二年,我到朝廷做官后,才得以贈封親屬。又過了十年,我升任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先母親因病在官舍過世,享年七十二歲。又過了八年,沒有什么才華的我被任命為樞密院副使,接著擔任參知政事,七年后被罷免。從我進入樞密院和中書省,天子廣施恩德,褒獎我家三代。自嘉祐年間以來,每逢國家大典,必定給予恩賜封賞。先曾祖父先后累贈為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先曾祖母一再受封至楚國太夫人;先祖父累贈為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先祖母一再受封至吳國太夫人;先父崇國公累贈為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先母一再受封至越國太夫人。當今皇帝即位后第一次郊祀時,就賞賜先父崇國公的爵位,先母則進封為魏國太夫人。
于是我流著淚說:“唉!行善絕不會沒有回報的,只不過是時間有早晚,這是世上的常理。我的祖輩父輩,世代積累善行而成仁德,理應享受豐厚的報償。雖然他們在世時沒能親身得到,但是身后能夠賜爵受封,恩寵有加,顯赫榮耀,褒揚推崇,又確有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賜給的詔命,這就足以記載下來,顯要于后世,并庇護子孫后代了。”我于是排列出世系家譜,一一刻在碑上。然后又將先父崇國公的遺訓、先母對我的教誨和期待,全部詳盡地刻在墓表上。讓人們知道我德行淺薄,才華有限,不過時憑著時機而竊居高位,但之所以能有幸保全大節而不辱沒祖先,其實有其緣由的。
熙寧三年,庚戌年,四月初一辛酉日,十五乙亥日,子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路安撫使,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實封食邑一千二百戶,歐陽修謹撰此表。
【注釋】
(1)皇考,對亡父的稱呼。
(2)崇公,崇國公。歐陽修的父親歐陽觀的封號。
(3)卜吉,指通過占卜選擇風水好的地方下葬。
(4)孤,幼年喪父。
(5)太夫人,指歐陽修的母親,按照封號稱呼。
(6)俾(bǐ),使。
(7)庇,庇護。
(8)姑,媳婦對婆婆的稱呼。
(9)始歸,剛剛嫁過來。媳婦嫁過來,稱為歸。
(10)間,偶爾。
(11)廢,停止。
(12)矧(shěn),何況。
(13)術者,算命的人。
(14)歲行在戌,指木星運行到戌年。歲,歲星,就是木星。古人認為木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徑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因此把木星運行過的軌道十二等分,配上十二地支,用來紀年。
(15)平居,平時,平日。
(16)矜飾,夸張修飾。
(17)咸平,宋真宗年號。
(18)道州,州治所今湖南道縣。判官,官名。宋代各州,府設置,為佐使。各經略使,宣撫使,轉運使也設判官,職位比副使低。
(19)泗,泗州,治所在今安徽泗縣。綿,綿州,治所在今四川綿陽。推官,宋代州府屬官,掌管司法。
(20)泰州,治所在江蘇泰縣。
(21)沙溪,今江西永豐縣南。
(22)福昌,今河南宜陽。
(23)太君,舊時官吏母親的封號。宋朝大臣的母親分別加封為國太夫人,郡太君,縣太君。
(24)樂安,郡名,治所在山東惠民。
(25)安康,郡名,治所在山西漢陰。
(26)彭城,郡名,治所在江蘇徐州。
(27)夷陵,縣名,在今湖北宜昌。
(28)龍圖閣直學士,侍從皇帝的文官。龍圖閣,保管皇帝御書,典籍的閣名。設有學士等屬官,直學士,品味低于學士。尚書吏部郎中,官名。宋代尚書省吏部設置郎中四人掌管官員任免,贈封等事宜。
(29)留守南京。宋代除了東京汴梁(河南開封),還設置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府(河南洛陽),北京大名府(河北大名),各設留守一人,以知府兼任。
(30)副樞密,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是中央最高軍事機關副長官。
(31)參政事,參知政事,副宰相。
(32)二府,樞密院,中書省。
(33)錫,賜。
(34)金紫光祿大夫,加金光紫綬的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宋代文職稱號,散官,正三品。太師,三公之一,宋代無實職。中書令,宋代一般是贈官。
(35)尚書令,宋代一般贈官,班次在中書令上。
(36)今上,當今皇上。初郊,初次在郊外舉行祭天之禮。
(37)躬,身體。這里指自身。
(38)揭,記載。
(39)熙寧,宋神宗年號。
(40)推誠、保德、崇仁、翊戴,這是宋朝賜給官員的褒獎之詞。
(41)觀文殿學士,宋朝制度,免去宰相后,授此職務,是皇帝的侍從顧問。
(42)特進,宋代散官第二階,正二品。
(43)行,宋朝兼任低職為行。
(44)知青州軍州事,知事。宋,州一級的地方行政及軍事長官。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益都。
(45)內勸農使,兼管農事。
(46)京東路,管轄今河南,山東,江蘇一代。路,宋代行政區劃名稱。安撫使,路的軍政長官。
(47)上柱國,宋代勛官十二級的最高一級。
(48)開國公,宋代封爵十二級的第六級。
(49)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食邑,享用封地的租稅。食實封,是實際封給的食邑。宋代,食邑從一萬戶到二百戶;食實封,從一千戶到一百戶,可以特加。但是宋代的食邑,食實封,都是名義上的榮耀,實際俸祿不是按照這個數字給。
【參考資料】
《古文觀止》世界書局
《古文觀止譯注》陰法魯
《古漢語詞典》王力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國際版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