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之丑土:潤土生金,歲盡藏鋒
115 2025-09-19
堂弟要結婚了,打算就定在4月5日,因為是清明節前后,是法定節假日,這樣也方便親朋好友來喝喜酒。
但是他父母還是比較傳統的,一定要去找“大師”算一下日子。于是堂弟就找我和他一起去,當時大師就問我們想要在什么時候辦。堂弟直接說了在清明節前后就好。
可是大事卻說在以前像清明節、中元節等節日都是不宜辦大喜事的,尤其是結婚這樣的大喜事。還跟我們說在民間結婚這樣的習俗,尤其是要避開“6個日子”。
當時說的我們是一頭霧水,后來聽他解釋了才恍然大悟。你知道是哪6個日子嗎?老祖宗的規矩不能忘,一起來了解下吧!
關于“楊公忌日”,估計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是有所了解的。傳說它是唐朝的風水大師楊筠松所訂定的,每個月提前兩天為百事禁忌日。
楊公忌日,也叫“楊公十三忌日”,顧名思義,是這是一個讓風水宗師楊與都很忌諱的日子,而且一年中還有十三個這樣的日子,分別是在每個月的提前2天。
比如在正月十三是楊公忌日,而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以此類推每個月提前兩天。
古人認為這十三天是一年中的“最不吉利的日子”,也叫它“百事忌”。人們認為這些日子諸事不宜,百事皆兇。所以是不宜選來做為開張、動工、嫁娶、簽訂合同等等。
雖然這些說法很玄學,但是一直流傳至今。如果是結婚、動土、安葬等事情還是會選日子,其中就會避開楊公忌日。
這是和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日子了,在《玉門經》中就有記載:“離者,陰陽分至前一辰也。”意思是說,在陰陽分開的前一天叫做“離日”。
而在一年四季中,陰陽分至有四個日子,分別是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因此這四個節氣的前一天則都是“離日”。這樣一年中就有四個離日,統稱為“四離日”。
傳統的文化認為,四季也是可以根據五行劃分的,其中春季代表著木,而夏季代表著火,秋則代表著金,至于冬季就代表著水。
而像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都是在四季的中分點上,比如在春分節氣前一天,木已經達到了巔峰,然后就火開始漸旺。而到了立夏時,春季的木就完了,火開始漸旺,以此輪推。所以這樣的日子稱之為“離日”,通俗一點說,就是到了這一天陰陽又要分開了。
而根據古人的擇日學理論,在離日是陰陽轉化,季節相交、節令轉移的日子,所以是不宜選來結婚嫁娶、搬家入宅、開工開業、出行上任等,不然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它同樣也和二十四節氣有關,所謂絕日,就是指到了盡頭了。而在一年四季中,古人是以“四立”來劃分四季的,因此四絕日則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
至于這樣的日子為何不宜辦大事,原因和之前介紹的四離日差不多。在民間還有一句經典的諺語“離日不娶親,絕日不嫁女”,說的就是古人忌諱在離日、絕日嫁娶。
這種忌諱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也反映了他們對婚姻穩定的追求。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提起這個日子了,確實它是古代民間另一個結婚忌諱的日子。
所謂四廢日,是指春季的庚申、辛酉,夏季的壬子、癸亥,秋季的甲寅、乙卯,冬季的丙午、丁巳這八個日子。
這些日子在五行中無氣,又處在四季的衰絕之時,因此被認為是不吉利的。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四廢日,是以古代的干支歷來看的。而且它每年的時間都是變化不定的。也因為這個原因,如今很少用干支歷了,因此很多人對四廢日不太了解。
這個不用多解釋,估計很多人也知道。在我國古代的時候,當父母等至親去世了,人們一般要守孝三年的。
而在此期間是千萬不能嫁娶的,也不能拜年、不貼紅紙春聯,不能走親訪友等。這種規定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婚姻生活的慎重考慮。
不過時代不同了,現在基本沒有守孝三年的傳統了。但是如果家里有親人去世了,至少是在喪事期間不能結婚的,一般都是規定3個月,有些地方則是一年內不宜結婚。這既是對逝者的緬懷,也是對家庭和諧的考慮。
在過去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煉丹”,或者是“初五、十四、二十三,且婆有銀莫去擔”。說的就是農歷的每個月的這些日子是不宜辦事或舉行盛大的活動。
這些諺語源于古代的《易經》文化,古代把每個月的初五、十四和二十三日稱之為“月忌日”,而這種說法則是根據每日紫白九星入中宮的推算得出的。
除了以上這6個日子不宜選來結婚以外,另外在父母的生日、父母的忌日,還有端午節、“晦日”等也是不能選來結婚的。
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這些結婚忌諱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逐漸減弱。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理性的態度看待這些傳統觀念,更加注重個人的選擇和幸福感。
當然,尊重傳統并不意味著完全受其束縛。在婚姻大事上,我們應該在尊重傳統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和個人需求。
比如現在很多人平時都很忙,一般也就是法定節假日才有時間,所以具體還是要懂得靈活運用。
而古人這么多的講究,也不完全都是沒有道理的,其實主要還是為了圖個吉利,討個好彩頭,喜歡在好日子結婚,婚后的生活更幸福。#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