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形狀與商鋪風水有關嗎?
183 2025-09-21
有個業主家房子130平,公攤20平。物業要按130平收3208塊錢物業費,他直接拒絕,說只交20平的錢。他道理講得很直白:家里地臟了自己拖,水管漏了自己修,物業沒管過這些,憑什么要那么多錢?物業被問住了,后來摔門走人說“你不交拉倒”。這事在小區炸了鍋,好多鄰居都說“這話說得對”。
業主說物業收了電梯廣告費,賣電梯卡每張80塊,門口停車費也收,可這些錢從來沒和業主商量過。公攤面積是大家花錢買的,產生的收益應該歸業主,但物業全拿走了。有業主說樓頂裝太陽能板漏水,報修八百遍沒人管,物業就是不處理。物業收錢不管事,反而把業主的錢裝自己兜里,這事讓大伙兒都氣。
現在小區業主開始翻物業賬本。有人發現物業收的水電費比外面貴幾毛錢,差價去向不明。想成立業委會盯著物業,物業百般阻撓。有業主說活了大半輩子才明白,物業本來是給業主干活的,現在倒成了大爺,業主反倒成了被使喚的。這種權力倒置的問題,全國小區都存在。
業主們發現物業費里包含很多隱形項目。比如電梯維修費、公共區域維護費,這些本該用公攤收益支付,但物業直接從物業費里扣。有人算了筆賬,如果物業把廣告費、停車費分給業主,物業費能少交一半。可物業就是不公開賬目,業主們連問都不敢問太仔細。
最近有業主開始集體行動。有人拿著法律條文找物業理論,說公共收益必須公示。物業開始推脫說“正在整理”,但業主們不信了。有業主提議把小區財務交給第三方審計,物業直接拒絕。現在大伙兒在討論要不要聯名起訴物業,但怕麻煩,又怕被報復。
這事讓很多人想通了。買房時公攤面積算進總價,物業卻把公攤收益占為己有。業主花錢買了房子,物業卻掌控著門禁、水電這些關鍵資源。業主想換物業,物業說“你們沒權力”;業主想查賬,物業說“這是內部機密”。這種不對等的關系,全國小區普遍存在。
現在網上有人整理了全國各地類似案例。杭州有小區因物業私分廣告費被業主告贏,深圳某小區成立業委會后物業費降了30%。但大多數地方業主還是沒轍,因為成立業委會太難,需要三分之二業主同意,物業總能找理由拖延。很多人開始學法律,準備打持久戰。
業主們發現物業費里的貓膩越來越多。比如有的物業把綠化維護外包給自己親戚公司,虛報成本抬高物業費。有的物業收了物業費,卻讓業主再交電梯維修基金。這些操作業主們以前都不懂,現在開始互相提醒,組建微信群分享經驗。
有業主算了筆總賬:物業費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不必要的開支。比如保安工資、辦公費用這些本該用公攤收益支付,但物業直接從物業費里扣。如果把公共收益用好,物業費能降很多。但現在沒人敢動物業的奶酪,因為物業掌握著停水停電的權力。
最近有業主偷偷拍下物業辦公室的對話。視頻里物業經理說“業主就是錢袋子,管他們說什么”。這話被傳到網上后,更多人開始支持那位拒交物業費的業主。現在小區門口貼滿了告示,全是業主寫的質疑物業的問題清單,物業卻沒人敢回應。
現在很多人開始研究購房合同。發現合同里寫著“公攤面積計入產權”,但沒說公共收益歸屬。有律師說這是法律漏洞,業主們只能通過集體訴訟爭取權益。但訴訟耗時耗力,普通業主根本承擔不起。更多人開始呼吁政府出臺新規,強制物業公示收支明細。
這事讓很多年輕人買房時更謹慎了。有人專門找不收物業費的小區,或者自己成立業主自治組織。有年輕人說“現在買房先查物業,比查房價還仔細”。但大部分老小區還是維持現狀,業主們只能慢慢想辦法。
物業費爭議背后藏著更大的問題。業主們花了大錢買房,卻連自己小區的賬本都看不到。物業成了既得利益者,而業主們因為分散、無力組織,只能忍受不公平。這種局面什么時候能改變?沒人知道,但至少現在有更多人開始較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