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不栽竹,門后不留樹”,這不是迷信,而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北宋大文豪蘇軾一生愛竹,曾寫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千古名句。
然而,他晚年定居常州時,卻特意囑咐家人:“門前莫種竹,屋后不栽柳。”
旁人疑惑,他笑答:“竹雖雅,門前招風;柳雖柔,屋后藏陰。”原來,這位大才子深諳風水與生活智慧的結合。

老祖宗的許多講究,看似迷信,實則藏著對自然的敬畏與生活的經驗。
“門前不栽竹,門后不留樹”,便是其中一條。

門前不栽竹:擋財路還是擋風路?
“竹”諧音“阻”,民間認為門前種竹會阻擋財運。但拋開玄學,竹子的生長特性才是關鍵:
根系發達:竹鞭橫生,易破壞地基、拱起路面,影響房屋穩固。遮光招風:茂密竹叢遮擋陽光,使屋內陰冷;風吹竹葉沙沙作響,夜間擾人清夢。安全隱患:竹子易招蛇蟲,尤其南方潮濕地區,竹叢成為蚊蟲鼠蟻的“天然庇護所”。老祖宗說:“門前清爽,人心才亮堂。” 這不是忌諱,而是對居住舒適度的樸素追求。

門后不留樹:忌諱陰氣還是講究實用?
門后大樹,民間稱為“鬼拍手”(樹葉嘩啦聲似拍手),但真正的問題在于:
阻礙通風:大樹擋在屋后,阻礙空氣流通,濕氣滯留,易生霉病。根系威脅:樹根蔓延可能破壞墻體,尤其老樹根系甚至能穿透地基。落葉成災:秋季落葉堆積屋頂、排水溝,增加清理負擔,雨天易堵塞。《宅經》有云:“宅后有空地,富貴自然來。” 留出空間,才能讓家“呼吸”。

老祖宗的智慧:人與自然的平衡
這些規矩背后,是農耕時代對自然的深刻觀察:
因地制宜:北方少竹,因竹耐寒差;南方忌屋后榕樹,因氣根破壞房屋。實用至上:院中不種桑(喪)、槐(鬼木),實因桑果招蟲、槐樹落膠難清理。心理暗示:“前通后通,人財兩旺”——開闊的空間布局,讓人心境明朗。真正的智慧,從來不是盲目遵循,而是理解規律后的靈活運用。

現代家居的傳承與變通
如今高樓林立,但老祖宗的智慧仍可借鑒:
陽臺種竹:用盆栽限制根系,既賞雅趣,又免隱患。屋后綠化:改種低矮灌木或花卉,美觀且不礙通風。心理調節:玄關明亮、走廊暢通,暗合“藏風聚氣”的現代心理學。記住:規矩是死的,生活是活的。

尊重傳統,更尊重科學
從蘇軾的竹柳之忌,到今日的居住美學,老祖宗的話未必全對,但總有一番道理。
門前不栽竹,是避免麻煩;門后不留樹,是預留余地。這些經驗,本質上教我們一件事:與自然和諧共處,才是最好的風水。

注: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