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墳邊長竹需遷墳,墳前兩物成富人!財運和祖墳有關系?
151 2025-09-18
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易》被譽為五經之首,歷朝歷代無數人從中了解為人處世。
它可以用于預測,幫助人們了解事情發展的方向,也可以作為人行動的指南和成事的參考。
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帛書《周易》
不了解《周易》的人,容易把《周易》跟迷信聯系起來,其實《周易》從成書開始,就是一部破除迷信的著作。
尤其是《易傳》對《易經》的創造性轉化,使兩者共同呈現出一種“易道”精神,代表了先秦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周易》四卷,(宋)朱熹本義,清乾隆刻本,天津博物館展出。
《周易》從來就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學問,而是古人用來觀察天地、體察人事、趨利避害的一本“人生操作手冊”。
所謂“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周易》講的正是如何在不確定中尋找規律、在萬變中把握應變之道。
周
易
易學大家余敦康先生嫡傳弟子寇方墀,多年潛心研讀《周易》,《周易講讀》發揚易學正脈,幫助安身立命、經世致用。
0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乾卦?,坤卦?)
如果以乾卦對應儒家,那么坤卦就對應道家,它們生發于《周易》的乾坤兩卦中,一陽一陰,一剛一柔,彼此補充,涵容呼應,塑造了我們中國人所特有的文化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當《大象傳》說“自強不息”的時候,指向的是自己,也就是我們要以剛健進取來要求自己,而說“厚德載物”的時候,指向的是別人,也就是我們要以寬容厚德來對待別人,我們不能去要求別人“自強不息”。
禍福無常,得失難料。強者,不怕逆境,自強不息,終見轉機;厚者,不懼沉浮,厚德載物,化險為夷。
清華大學校訓即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02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坤卦?,坤下坤上)
六二交,是坤卦的主爻。正直、端方、廣大,是大地的美德,君子以恭敬不茍、行為符合正義來提升自身的德行,效仿大地之德,使美德充沛于內而廣布于外。
《文言傳》里有兩句非常棒的話,“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雖是陰爻,體現的卻是端方、誠敬、正義的品格,有著真誠無偽、純正剛毅之氣,這就是“坤至柔而動也剛”的具體體現。有這樣的品德,必然是“不習無不利”了(不熟悉也無不順利)。
“直,方,大”的人,行事合大道,內心清明無惑,不須矯飾而自得其宜,真正做到無為而大有為。
03
“素履”之往,獨行愿也。
(履卦?,兌下乾上)
有的人天生在富貴人家,有的人天生在貧賤人家,有的人天資聰穎,有的人本性愚鈍,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
作為一位身居下位、在社會上還沒有得到認可和爵位的君子,作為一個有志向的人,無論出身如何,居位高低,貧富與否,都應該把注意力和追求放在對自身修養的提升上。
這樣的人不為外在的浮華而進取,不為外物所遷移,而是為了安身立命、成就君子人格,不斷在才德修為和人生境界上自強不息,做事情盡心盡力,因此不會有咎害。
木心有一本書叫《素履之往》即是取自《周易》。書中有言:“在精神世界經歷既久,物質世界的豪華威嚴實在無足驚異,凡為物質世界的豪華威嚴所震懾者,必是精神世界的陌路人。”
04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同人卦?,離下乾上)
剛出門口就遇到和同的人,必然沒有害。同人卦就是在講如何與人和同的問題,在追求同人的大形勢下,初九剛爻居于陽位,秉承剛健乾行的精神走出家門,叫作“出門同人”。“出門”就代表著踏入社會,進入公共交往領域。
離開家門要靠自己去廣交天下好友,共成一番事業,這時絕不能自我封閉,更不能偏私狹隘,而應敞開胸懷,擴大格局,廣泛接觸各方面的人,選擇結交志同道合的君子,并與之成為同人,和衷共濟,共同奮斗。
“同人于門”,其中既有政治智慧,也有人際哲理。
05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謙卦?,艮下坤上)
謙卦本身就提倡謙卑居下,而初六又處在謙卦的最下位,可謂謙而又謙。“卑以自牧”的“自牧”可以理解為自處、自養、自守、自治等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自我管理。
初六以柔爻處謙之初位,是潛藏之位,自知不足,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所以謙而又謙,遜志以求道。
下卦艮卦駕實沉靜,象征君子至謙之德,凡事不居功自傲,修德日進,自然會有人欣賞和支持,也會有朋友前來相輔助。堅持這樣的品格,即便遇到危難也會順利通行而吉祥。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謙而又謙的君子,可以涉過大河。
06
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大過卦?,巽下兌上)
君子,越打擊越堅強,即使在流俗中仍會卓然獨立,和而不流,獨立而不倚,不憂不懼,遁世無悶,不被世人所理解也不會苦悶,對自己和未來充滿信心,這是君子陽剛品格的表現。
但也要注意到,大過終究是過,如果把握不好,就會過猶不及,時和度不能把握恰當,根基不穩而大為折騰,不但立不了大功,反而會使大廈傾覆。
因此,大過的處事原則仍然是不離中道,所謂中道,關鍵還是要看時和位這些重要的條件因素:有時,懦退讓也是一種“中”;有時,勇烈剛暴也是一種“中”。
真正的“中庸”之德的君子,不懼孤獨、不畏誤解、不因沉潛而痛苦、不因不遇而失德。
07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泰卦?,乾下坤上)
九三交到了乾卦的最上爻,接近于三交與四交交界的天地之際,陽剛達到鼎盛,即將從乾卦進人坤卦,居于三爻的位置,如盛世已達到最繁華的時代。
從表面上來看,一片歌舞升平,繁花似錦,然而,爻辭卻在此時潑了一盆冷水,說出了這樣的告誡:沒有只平坦而不傾斜的道路,沒有永遠向上而不返下的事物,艱苦守正沒有咎害。
要時刻保持清醒,切忌志得意滿、頤指氣使,而應居安思危,認識到守成的艱難和傾覆的危險,持正守恒,誠信待人,方可保衣食之福。
“無往不復”是一種辯證的宇宙觀,體現《周易》對“變化”的終極理解。
08
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卦?,坎下兌上)
澤中無水,是困乏之象。君子在困頓途窮的時候,應盡力去改變困境,不可坐以待斃。自古以來,受困而不能脫身的君子,在患難之中,不會動搖內心堅守的原則和志向,將良知、道義、責任作為自己價值追求的終極目標,將生死置之度外,以有限的生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與責任,雖身困而志亨,以追求內心崇高的理想,實現自己的志向。
處在和平年代,遇到的困往往不會是性命攸關的生死困境,那么又如何理解和踐行“致命遂志”呢?——必須在窮理與盡性兩方面下功夫,通過一番向外窮理、向內盡性的修養功夫,才能回到自己精神的本原,以合內外之道。
窮理盡性若能做到極處,則“至于命”。向外窮理以求自己的智慧,聰明容智,有如天之高明;向內盡性以求自己的人格,氣象恢宏,有如地之博厚,這就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人性的完滿實現。
“致命遂志”蘊含了古人對理想、責任、人生的極高理解。
09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系辭》)
“窮” 是事物矛盾激化的表現,若固守舊態,必致衰亡;唯有主動求變,打破既有格局,才能開辟新路徑。
變革的目的在于打通阻礙,使事物重新進入動態平衡的良性循環,當變革使事物回歸通達狀態,便能實現長久存續。
這里的“久”并非一成不變的延續,而是在動態調整中保持生命力,這句話并非倡導盲目求變,而是強調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主動革新。
它既是一種直面困境的勇氣,也是一種洞察時勢的智慧——唯有在變與通的動態平衡中,才能讓個人、組織乃至文明在歷史長河中行穩致遠。
這句話是《易經》“變易之道”的核心表達。它揭示了應對不確定世界的根本智慧:變化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10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系辭》)
有足夠的實力,才有足夠的余地去春風化雨、握手言歡,將矛盾化解于無形。
老子倡導用柔,因為老子之道是居于可以涵蓋天下的道的角度、圣人的角度,主體足夠強大,精神足夠開闊充裕,地位足夠高瞻遠矚。
這時的用柔、處下,不緊迫,不怯懦,海闊天空,游刃有余,否則,無剛而用柔,則殊為不易。
待時而動的人,有光芒卻不炫耀,有才干卻不輕用,有理想卻不躁進。
談談《周易》哪句話令你受益匪淺
哪個道理令你受用終生
在留言區展開來說說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此書
公號粉絲專享
親簽+鈐印版限量發售
發揚易學正脈
為讀者提供可以安身立命
經世致用的大易之道????
掃碼進群,更多福利????
-End-
觀點資料來源:《周易講讀(上下)》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在無常中學會自持,在變動中保持清明
本文來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