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篇第二
綱
人無時無刻都在受著天(天氣和氣候、天象)、地(地理、周邊環境)、人(親近之人、身邊之人、人類社會思想)影響,不僅影響著我們的心理,還影響著我們的身體。
天文
天,可以泛指是天氣(大氣層內氣象的狀態和變化)和天象(大氣層之外宇宙空間中天體的現象、位置、運動和狀態)。
下面總結一下天都在哪些方面對人進行著影響。
生理的直接影響: 光線(日照時長)、溫度、濕度、氣壓直接影響人體激素分泌、神經系統狀態和代謝水平,進而塑造基礎情緒和精力狀態。
感官體驗與氛圍:風雨雷電、云霧霜雪、日月星辰構成我們感官直接體驗的環境氛圍。這種氛圍天然帶有一定的情緒基調(如陰郁、壓抑、靜謐、遼闊、肅殺、生機勃勃),能輕易觸發人的聯想和情緒共鳴。
活動限制與塑造: 天氣決定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方式和可能性。大雪封山、洪水泛濫會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改變人的社會角色(如從工人變為救災者)。
時間標記與節奏: 晝夜交替、季節輪轉是基本的時間節奏。天氣變化(如第一場雪、雨季來臨)成為重要的時間節點和集體記憶標記。
再看一下具體的經典例子:
長時間缺乏日照(如冬季高緯度地區)是引發“季節性情感障礙”的明確因素,導致精力下降、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即使是短期的陰雨,昏暗的光線和潮濕的環境也極易誘發憂郁、煩悶、無力的情緒,讓人感覺心理能量被“壓制”了。災難性風暴(如颶風、臺風)可能瞬間摧毀家園和社區秩序,迫使人們重新定義自己的位置和關系。可能是鄰里互助、共度難關,身份在患難中加固(如“同舟共濟者”);也可能是資源爭奪下,原有社會身份瓦解,叢林法則顯露。高溫導致身體不適、排汗增加、睡眠質量下降,極易誘發煩躁、易怒、疲勞感和認知能力下降。極端高溫甚至可能導致精神錯亂。高溫帶來的生理不適會削弱人的自制力和耐性,讓人容易暴躁,社會規范約束力似乎也在高溫下“融化”,更容易因小事產生沖突,表現出原始的攻擊性。精心維持的理性、禮貌等社會身份特質受到挑戰。日出日落、晝夜長短、四季更替,更是會顯著地改變人的生活方式、身體狀態。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到,天對人類心理、身體、身份的指定性影響是持續、深刻且無可否認的,時時刻刻在以一種多層次、動態的方式雕塑著人的心理狀態和身體狀態。
七曜
七曜是指:日(太陽)、月(月亮)、熒惑(火星)、辰星(水星)、歲星(木星)、太白(金星)、鎮星/填星(土星)。
我們最能明顯感受得到的是太陽對我們的影響,比如說日出日落、晝夜長短、四季更替。也有研究證明月亮也會對我們造成影響,但只是看得見的部分,看不見的部分我們引用黃帝內經的內容,需要人自身去驗證。
月亮盈虧與氣血盛衰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
新月(朔)→ 氣血初生:氣血由弱漸強,衛氣(防御之氣)開始活躍。滿月(望)→ 氣血充盛:氣血充盈,肌肉結實,機體抵抗力最強。殘月(晦)→ 氣血虧虛:氣血衰少,經絡空虛,衛氣不固,身體最脆弱。月相周期與疾病傳變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發堅,腠理郗,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發殘,膲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
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
——《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
大致意思就是,月相大的時間,人體的抵抗力強不容易得病,月相小或者沒有月亮之時,人的抵抗力差。
七曜中的日月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那么其余五曜是不是也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呢?接著看《黃帝內經》中的三篇文章:《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素問·氣交變大論篇》、《素問·金匱真言論》,把五星、五行、五臟對應起來了。
五行
星曜
對應臟腑
對應季節
木
歲星
肝
春
火
熒惑
心
夏
土
鎮星
脾
長夏
金
太白
肺
秋
水
辰星
腎
冬
我們知道四季變更,是因為太陽和地球位置的循環往復變化而成的,但是同樣是夏季,每年夏季的熱度會不一樣,比如今年的夏季比上一年更熱點,冬季的寒冷程度也不一樣,比如說今年更冷點。什么因素會造成這個差異呢?一個最有可能的答案就是五行星、太陽、地球位置變化造成的。
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上應歲星。——《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
看這一段黃帝內經原文,說歲木太過...上應歲星,換句話說,這一年木星對人產生的能量影響太大,會導致人的脾容易出毛病。
歲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氣失應,草木晚榮,肅殺而甚,則剛木辟著,悉萎蒼干,上應太白星。——《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
這一段就說,今年木星產生的能量不足,也容易導致人生病。但是為什么說上應太白星(也就是金星),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呢?太白星(也就是金星)作用太強削弱了歲星的作用(也就是木星),就是五行相克中的:金克木。
基于《素問·氣交變大論篇》的整理,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規律:太過,就是本星作用太強;不及,就是克它的星作用太強削弱了本星的影響。
基于五星會對人產生影響這個論據推演下去,把五星的規律和對人的影響整理歸納起來,于是就得了一個有名的基礎理論:五運六氣,我們再看《黃帝內經》中的《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等篇章,其實就是五星對人類影響的一個歸納總結。
我們知道太陽系內的各行星圍繞太陽運行是有周期性的,所以七曜對我們的影響也是周期性,這個周期性是多少年呢?60年,也就是所謂一甲子。為什么是60年呢?這個就涉及到中國古天文的日月合璧、五星連珠、七曜齊元的計算方法了,建議大家找中國古天學教學視頻看,這里就不展開說明了。
把七曜對人類影響的規律進一步總結,就又得到了一門學問:像星象預測學、占星術等等,就是觀星象知天下大事,利用的就是天體的周期性會對地球上人或事物產生周期性的影響。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篇》
七曜緯虛。... 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大致意思就是七曜編織或者說匯聚宇宙間的精氣,但是這精氣是無形無質的。不從黃帝內經看的話,本人猜測月和五行有一種把太陽光進行特殊轉化的作用,把轉化后的無形物質再投放到地球上,就像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果猜想成立的話,地球人就必須依賴月和五星進行生存,就算后期科技再先進,也得鎖死在太陽系內,除非后期破譯太陽系密碼模似一個太陽系環境或者人類進化到不依賴太陽系環境也能存活。
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大致意思是,如果把天之精氣當作成是無形無質的原始材料,地球就是把天之精氣匯聚起來加工成形形色色看得見摸得著萬物的加工廠。所以接下來進入地理的內容。
地理
說到地對人的影響,那就更加明顯了,同為中國人,但是北方人和南方人、東方人和西方人在身體的膚色、身高、體型等等都有一些小差異,除此之外,還有飲食習慣也受地理環境影響而存在差異,飲食習慣的差異進一步擴大人的差異。
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可溯源至水(河流、降水、湖泊)與土(土壤、山形、地貌)兩大核心要素,而山與河流正是水和土的空間載體與運動形態。
山脈可以作為氣候屏障可以影響氣候(如阻擋冷空氣、濕空氣),也可以影響太陽的照射;河流就更加不用說了,人類的聚集地就離不開水,也可以調節溫差(利用水的蓄藏特性,可以保存熱量,讓其緩慢的散去)。
可以看出人類的居住環境,正是山形水勢二者互動構成的空間。于是基于水和土對人類的影響,對其規律進行整理總結,就產生了堪輿學。
堪輿學(風水)的誕生,本質上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水(河流、降水、湖泊)與土(山形、土壤、地質)對人類生存的影響,總結出的一套系統化的環境適應法則,更是古代中國將水土實證經驗(如曲水避洪、高阜防潮)升華而形成的一套環境調控體系。
屬性
玩過角色類游戲的人都知道,每個角色都有一些初始屬性,比如力量、速度、敏捷之類的。假如每個人都有初始屬性,那么人的初始屬性是如何確定的?就是由你出生時天、地與父母共同決定的。
比如,我出生之時,正值夏天,那么火屬性比較高,又恰巧在中國南方,火屬性值就拉滿了。
于是就有了一門學問:看生辰八字,通過生辰八字確認你的初始屬性。知道了初始屬性,就可以根據初始屬性去找不同的副本發展了。
抗天
初始屬性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改不了,但是中國人一向不認命,于是就有了以地抗天、以人抗天之法。
比如,我火屬性值拉滿,在冬天不怕寒冷,但是在夏天很怕熱。于是我用以地抗天法,用堪輿學把我的房子改造一下,可以在夏天受更多的風和水,幫助我更適應夏天。
同理,以人抗天法,就是看生辰八字找貴人、配偶、找隊友,以方便在這個地球副本中更好生活和發展。
人事
人類社會對個體的影響就再正常不過了,小時間受父母觀念影響,大一點受玩伴觀念影響,再大一點受老師同學觀念影響,畢業了受社會大環境影響,工作了受領導同事影響。
環境
天、地、人組成的環境,還包括:山川、河流、花草樹木、萬物以及各種聲色,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我們普通人,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這正是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天(氣候天象)、地(山川水土)、人(身心活動)構成動態互感的生命系統,萬物聲色不僅是環境要素,更是通過能量、信息、物質的交換持續影響、塑造人類,正如莊子所言:萬物以息相吹也。
古人在明白環境會影響人后,于是就有了建筑學、堪輿學、聲樂學等等,通過改變環境去無聲無息改易一個人的心態、認識、身體一系列學問。
太昊作荒樂,歌《扶徠》,詠網罟,以鎮天下之人,命曰《立基》。斫桐為琴,繩絲為弦。弦二十有七,命之曰離徽,以通神明之貺,以合天人之和。絙桑為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而樂音自是興焉。
術數
古人在知道天地人會對人造成影響后,于是就觀察和總結其中規律,就得出了一套套公式,或者說一套體系學問,這套體系學問是什么?就是奇門遁甲、紫微斗數、四柱八字等術數體系。 術數體系,本質上是古人通過觀察“天地人”互動規律,構建的宇宙-人事運算模型。這些模型以陰陽五行八卦、天文星象為理論基礎及符號,將環境能量、時間節律與人類命運轉化為可量化的推演公式,將對人產生影響的因素納入統一系統來推演人事:
天對人影響因素:天體運行(日躔月離)、時間(節氣+時辰)+空間(方位)、生辰八字地對人影響因素:地理方位(八卦九宮)人對人影響因素:父母等身邊人的八字陰符經
接下來,我們嘗試解讀一下《黃帝陰符經》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
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于木,禍發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配合“天性,人也。人心,機也。”來解讀,可以知道前半句意思就是,讓天配合人來發殺心、殺機,再換句話來說,就是利用天時來給自己增加勝算。那后半句就是獲得天機相助的方法——“移星易宿”。
這里需要補充一個知識點,什么是移星易宿:星是什么呢?配合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其實就可以推斷出來是金木水火土五星;宿,就是五星運行的坐標;所以簡單點來說就是當某某星移動到某個坐標。其實,這就中國古代天文學中 星躔(chán)宿度(星行宿度) 系統的核心觀測原理。比如說,熒惑守心 這個中國古代星占學中頭等兇兆之一,其本質是火星(熒惑)運行至心宿(天蝎座核心區域)并出現特殊停留現象。
那么如何利用呢?還用游戲的例子來說明比較形象,比如你有一支火屬性很高的部隊,然后你知道了當某某時,火星會運行到一個指定的坐標,然后天地間火勢大漲,這個時候你的部隊會得到一個天助增益buff——部隊全體成員火屬性攻擊力增加10%并且受水屬性克制程度下降10%,挑這個時候發動進攻勝算直接暴漲20%。
地發殺機,龍蛇起陸:同樣的解讀方法,前半句就是利用地利增加勝算,得地利,后半句就是告訴你如何實現。了解過堪輿學的人,就可以知道:地之龍,其實就是山脈。那么地上之蛇呢?就是河流。所以這里就是用堪輿學來給自己獲得增益。用游戲例子來說明的話,我的部隊是火屬性部隊,就找一個火勢旺的地方或者制造一個火勢旺的環境去和別人打,這個時候我的部隊會得到一個地助增益buff——部隊全體成員火屬性攻擊力增加10%并且受水屬性克制程度下降10%,勝算再暴漲20%。
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 —— 郭璞《葬書》
水如蛇行,屈曲則貴。—— 楊筠松《玉髓真經》
接下來,我們先跳過人發殺機和天人合發,先解讀后面的。
把后面的句子順序打亂重新組合一下就是性有巧拙,可以伏藏。火生于木,禍發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
在《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有這么一段話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意思就是在冬天受寒埋下了禍根,不會馬上發作,到了春天也就是時機到了會導致病溫。再看看重新組合的句子,情況是不是很像:人性的禍根可以伏藏,比如在生活中受到各種不公、不如意、委曲,這些不滿暫時不會發生什么影響,但是一到特殊時期或者一經人引導,比如戰爭時期,就會爆發出來,給國家造成致命一擊。明明木生了火卻要把木毀了,國生養了人那人卻要當奸害國,為什么會這個樣子呢?其實就是各種不滿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人沒有了理智,生命都可以不管了,那就什么事都能做得出來。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告訴方法,什么方法呢?就是如何實現人發殺機的方法。通過九竅中3個最重要的竅——目耳口,改易人性,讓其伏藏,等到必要時刻引爆。那么如何通過目耳口來改易人性呢?老子在《道德經》里面有一句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其實就是通過讓你看到特定的內容,讓你聽特定的內容,讓你吃特定的東西,改易人性。
回到人發殺機,天地反覆這句,其實就是人改天換地的意思,在古代就是改朝換代。后面的內容補充了方法,如何實現人發殺機。這種例子很多,距離現在最近的最大的,就是蘇聯解體。
如果是在戰爭時期,通過人發殺機這種方法,引爆敵人內部,這時我方勝算再暴漲20%以上。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就是天時到的時候與伏藏的人性一起被引爆,2個條件同時成立,那這事就一定成了。
史書有記載說,那些專門看星象的官員也就是天官,看到大兇天象的時候,叫那管理者修德避災。
那為什么修德能避災呢?其實,修德就是為了避免人發殺機的發生,雖然天發殺機不可避免,但是避免了天人合發殺機,那事情一切都還有得辦。
比如碰到了一個讓人極度容易脾氣暴燥的天氣,很容易讓人失去理智,正常下一點摩擦就會發生爭斗進而引發群毆甚至戰爭,但是那管理者平時讓人吃好、穿好,不讓人輕易受到委屈,天氣熱了還會在大街上提供涼茶飲品,讓人喝了就不容易失去理智,即使天氣不好,但是人不響應天發殺機就沒事。
最后補充一件看起來有點巧合的發現:奇門遁甲這一門學問,相傳發源于黃帝,由黃帝命風后演練而成,其體系由天盤、地盤、人盤組成,嚴密整合了天象(時間節律)、地理(空間能量)、人事(人類活動)三大維度,這是不是和《黃帝陰符經》上篇中所描述的天地人三才殺機很相像。
還有一種猜測:那就是奇門遁甲這門學問在黃帝之后被一分為三了,就像武俠小說中的至高武功秘籍被一分為三,于是出現了:星象學、堪輿學、命理學,這三門學問在后世各自得到了高人的補充和發展,那如果把這三門學問以《黃帝陰符經》的框架重新組合一起,是不是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奇門遁甲功法了,領悟修煉之后就能做到《黃帝陰符經》中所說的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掌握世間一切變化,正應《黃帝陰符經》上篇中最后一句話: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獨立
如果把上面的天地人比作三界,然后有人能不受天地人影響,那么是不是可以變相的說,這個不受天地人影響的人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再進一步猜測,這個不受天地人影響的人(先不說人的身體是否真能達到完全不受影響,至少思想、觀念、心境從理論上是可以達到),是不是就真正達到了不受后天影響的先天境界,也就是先秦道家傳說中的真人,或者說是后世的仙人。
為什么這么猜測?假設把這個宇宙當做一個棋局,這個棋局中有生死、有善惡、有四季、有人、有物等等棋子,當你能不受天地人影響的時候,你就是一個觀棋者。有一個詞是這么形容的:遺世獨立,看起來我身處棋局之中,實際我是一個觀棋者。
接下來,我們把這種不受天地人影響的心境強名曰為真人心境,嘗試一窺真人心境的狀態是怎么樣的?
提挈天地,把握陰陽。... 和于陰陽,調于四時。... 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復歸于嬰兒。——《道德經》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
中央之帝為混沌。——《莊子·應帝王》
萬物一府,死生同狀。——《莊子·天地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庸》
無善無惡心之體。——《王陽明·傳習錄》
從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真人心境狀態下,看待世間可以說和道沒區別了,可就是說是處于絕對智慧的狀態(這種狀態應該沒有智慧的說法,這里是夸張說法),六合內外一切無所不知。什么是六合內外呢?看下面莊子原文。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莊子·齊物論》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我們普通人和真人之間的一個區別。真人時時刻刻處于不受天地人影響的真人心境狀態,而我們普通人時時刻刻受天地人影響。
我們普通人無法像真人一樣能時時刻刻遺世而獨立,但是可不可以短暫的、不完整的進入這種真人心境狀態呢?貌似還真可以,來看看有哪些方法。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我們普通人做不到每時每刻致虛極的真人心境,但是可以去嘗試偶爾成功一下。還有莊子里面說的心齋,以及黃帝內經里面說的圣人治身。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 ——《黃帝內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種種方法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靜。看看諸葛亮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王明明的靜坐息思慮,省察克治,還有曾國藩修身養性之道的靜坐。
靜為什么那么重要呢?有一種說法:靜能生慧。就是我們從外部學到的、知道的種種只能算是知識,能把學到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推陳出新、追根溯源才能算是變成我們自己的智慧,而靜在把外部知識轉變成個人智慧起到關鍵性作用。
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昭德新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
當我們處于真人心境狀態,即使是短暫的,是不是也可以反哺身體?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從黃帝內經的各處找到說明。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
到這里,我們就基于靜得到了另外一種修煉法,而且比借假修真法更高級的修煉法,那就是:獨立守神、積精全神、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簡單點來說就是放下所有的后天觀念和想法,把外放的注意力回收到體內,從每天能做1秒、2秒、3秒逐步提升,即使不能像真人那樣時刻超然,也是一種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