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離宮后,皇上為什么會對她念念不忘?看懂這三點,立馬悟了
甄嬛出宮后,皇帝的念念不忘,怎么看都不只是習慣使然。這件事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未必就只在表面。誰要說在后宮那么多美人里,偏偏忘不了一個離開多年的女子,連去甘露寺的心思都起了,還真未必是因為一張臉,相似兩三分就能挑起多少往事?很多人只說甄嬛長得像純元皇后,但這話信一半也就算了。

皇帝喜歡甄嬛,其實最初他自己未必明白。彼時甄嬛還只是后宮里一個明艷靈動的女人。她的聰慧、她的識大體、她和其他妃嬪說起話來總讓人覺得柔順又有分寸。皇上說過她是解語花,這稱贊,沒人敢亂用。這不是簡單花言巧語拍馬屁那么回事,皇帝說出口的時候,是真帶著幾分欣賞——甚至隱隱得意。站在權力頂點的人,周圍人都在討好你,偏偏這個小女子能一語擊中要害,有來有往,輕輕巧巧地讓你覺得還要多一眼。

甄嬛平常看著柔軟,做事卻極有分寸。她會在對的時間說對的話,也能在不合時宜的時候閉嘴。宮里的女子太多,能做到這一步的寥寥無幾。你說皇帝是因為她像純元才喜歡?純元早就成了心口的死結,誰能保證,不是因為甄嬛的出現讓他有了新的眷戀?

更何況,兩人相處那么久,日子久了就有慣性。斷了聯系,未必是簡單的遺忘。甄嬛離宮,對皇帝來說少了點什么。習慣成自然,想忘記她怎么就這么難?每天看著其他妃嬪,神情里透出一絲意思不到味,怕是也是普普通通的冷淡吧?這些女人,她們的聰明全都太用力,好像隔著屏風碰不到一點共情。

一個人慣了孤獨。有些感情,開始不在意,真失去了,才發覺擱淺在心里多年,如魚刺。皇帝這幾分執念,可能未必自己都能說得清。

說到第一個原因,不是說誰都能替代甄嬛。她特殊,特殊到許多妃子妄想模仿都模仿不來。直白點,她有點子自尊,也懂進退,情商高,聰明卻不張揚。

后宮里,難有第二個甄嬛。
但事情變到后來,皇帝是真的生氣,甄嬛所承受的遠不止外人想象的風雨。朝堂上的紛爭,年羹堯、年世蘭的倒臺,牽扯進來的得失,哪一條不是要人命的鋒刃?審視宮中女人,皇帝懷疑她是不是有一顆不安分的心。有人說,有朝政野心、干涉政務這種標簽貼上,不管甄嬛本意如何,滿朝文武看一眼,就都當真了。
于是那段時間,宮里冷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甄家被發落,甄嬛禁足。順帶著,她的貼身丫鬟流珠也陪著倒了霉。這種苦,掰著指頭數都數不過來。皇帝氣頭上,恨不得把她掃地出門,好歹消氣。可事后又不是沒想過:怪罪她是不是太急?流珠的死,甄嬛憔悴到仿佛老了十歲。甄嬛自動請去甘露寺,也沒再多言一句。皇帝反而到這個時候,開始想,這女人真心想要名分和權勢嗎?她難道不是一心想安穩過日子?偏偏這些道理,總在她走的時候才明白。
有時候,愧疚比生氣還折磨人。
而對于甄嬛來說,被傷透了心的女人什么都可以不再計較。她回宮最后一次,求情未果,意外撞見皇帝寫的那篇莞莞類卿。當場爆發,也是徹底死心。這些年情深意重,到頭來自己原來只是替身。一句“終究是錯付了”,比哭鬧還讓人絕望。就算皇帝當時心里后悔,也回不到從前。一段癡情,終歸化成了隔閡。
甄嬛后來毅然離開,帶著女兒修行。再多留片刻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皇帝放不下她,可面子重要。畢竟帝王最怕丟身份。那種自尊,誰都捅不破。想去甘露寺見甄嬛那次,換誰都會說是為自己一個念想。可真去了也不一定有答案。
這樣一段感情,其實就是典型的得不到就更掛心。說皇帝動了真感情,也不太對,可若說全是寂寞,他又太認真了些。一切都成了心口的疤。旁觀的人也說不清楚。
有意思的是,坊間傳說甄嬛和純元就差了一張臉,其實私下議論的宮人都知道,純元的溫柔和甄嬛的鋒芒恰好成了對照。皇帝有時想念甄嬛,可能不只是對舊人的執念。權力場里,最難忍受空虛,那些羈絆藏得深。大臣們前呼后擁,妃嬪們爭風吃醋,哪有真心留得住?只有甄嬛偶爾的直率和不計較,能讓他放下防備。
真正讓皇帝反復記掛的,不見得都是好的,不安和遺憾堆在一起,人總在自己都沒意識的地方懷念。越是想不通,越要去想。年歲漸長,宮里的人來來往往,皇帝能叫出名字的越來越少。到頭來,記住的也只有甄嬛。
當然也有人覺得,這種感情并沒有多深,如果換一個女人,溫柔至極,又聰明伶俐,皇帝一樣會喜歡。可事實好像又并非如此。多少年過去,后宮再添新人,可無論誰,都不再能像甄嬛那樣走進他的生活。
反過來想,要說甄嬛就是全天下獨一份的皇上摯愛,倒有點夸張。后宮女子誰不想爭寵?可到了甄嬛這里,反倒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這讓人琢磨不透,也許就是這樣,才最動心?
矛盾之處就在——有時候皇帝自己都說不清,究竟是新版的感情,還是舊人的執念。每次翻看集冊,總忍不住在甄嬛名字上多停留片刻,那又能說明什么?不過說到底,人心難測,連甄嬛自己也未必懂得。
不過有一點不能否認,甄嬛經歷的波折讓感情更加撕扯。大家關心的是皇帝如何忘不了她,更深一層其實還有一個誰也繞不開的問題。如果沒有那些誤會與猜疑,會不會一切都不同?
甄嬛身上,總有說不清的故事。
資料有公認的數字——在相關視頻網站,甄嬛傳打分居高不下,一年365天,彈幕刷得從不停歇。知乎、微博、豆瓣,各種熱門話題榜上經常能看到甄嬛相關討論,從劇集評分到角色分析,這種現象數據說明了關注度之高。單就皇帝這個形象,一個既有冷酷又會為情所困的帝王,說難聽點是怯懦,說好聽點是專情,看的人各有各的觀點,誰敢說看透了?
從現實出發,每個人都可以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喜歡甄嬛,或許來源于她的聰明,不過更多是那份倔強。皇帝墨守成規,不肯低頭,也是普天下有身份男人的寫照。人性大約就是這樣,糾結中前行,也不總有答案。
你說皇帝念念不忘她?未必真是愛而不得。習慣變成執念,執念又成了遺憾。于是終究,他們倆誰都沒能走出對方的世界,卻又都不愿開口。
話說回來,其實大家最感興趣的,未必就是甄嬛和皇帝誰先放下,而是那個留在回憶里的不甘心,使人反復回味。
到最后,這段故事沒多好的結局,也沒必須要有結局。一切還得讓觀眾自己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