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屬羊人:8月別焦慮,小步快跑攢福氣,月底一到好運自然來
91 2025-09-19
不論古今中外,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從未改變過。特別是我們華夏民族,自古以來都在警醒世人尊重生命,特別是對已逝者,更要保持敬畏的態度。所以我們一直很重視有關喪葬的一切習俗。
在中國,一直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棺材在下葬途中,是不可以落地的。
許多人看到這會理所當然認為是迷信使然,但并非如此,其中也是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背后的真相。
從古至今,不論是帝王尊貴之家還是普通人家,都非常注重喪禮。哪怕是在新時代,喪禮仍然是最重要的禮儀,規模甚至在婚禮之上。而后經由改革,逐漸由繁化簡,發展至現如今的模式。
我國的喪禮向來是最受重視的,從古代開始,為了完成一個喪禮,要經過十多個步驟。
雖然看似繁瑣,但也是受到中國自古以來流傳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體現的是嚴格的仁、義、禮、孝等觀念。
根據身份不同,喪葬規模也有差別,比如我們可以從很多書籍或者電視作品中看到如果君王駕崩,那整個喪禮的規模就非常宏大了,百姓們均要守喪,普通人家的喪禮也是極盡繁瑣。
就連民國時期這樣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喪禮依然十分復雜。
許多知識分子為了彰顯新時代與封建時期的區別,曾多次提出要簡化民國喪禮流程。一是要化繁從簡,二是不再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別。
但那時的喪禮儀式呈現出的是中西結合的感覺。
鐘敬文先生在《中國民俗史》當中就表示:“和尚、道士走在一大排。中國音樂、外國音樂、笛子、喇叭、鑼鼓、洋敲、洋號、鬧上幾大隊,叫上幾十輛馬車。”
此外的一些禮儀習俗基本就與現代無異了,例如戴黑紗、登訃告、送花圈、開追悼會等等。
但其實簡化不等于完全摒棄,我們如今依然保留了一些曾經傳承下來的喪禮文化。只不過由于民族不同、當地習俗不同以及經能力等問題,在一些細節上會有所差異。
但都有一個共同點便是認為逝者為大,喪禮需要圓滿完成,才是對逝者的尊尊重,也是盡到了生者的哀思之情。
例如當逝者入棺后,便需要依靠人力將棺槨從家門抬出。這整個過程中是不允許棺材中途落地的。
這又是為何呢?難道又是封建的迷信思想?
在我華夏民族的土地上,之所以存在這樣的說法,并不是受到迷信的驅使,而是蘊含著一定的科學依據作為支撐。
因為在從前,當人們去世后,都會從家中出殯,且很多時候需要依靠人力將棺槨抬出,無法用車輛代勞。條件足夠的情況下,一般會選擇更高質量的棺材,因此十分沉重。
而出殯的地點距離所下葬的地點也比較遠。棺材的重量加上長途跋涉,抬棺人的身體要承受巨大的壓力。抬棺人一般是由多個身強體健的男子組成的。
在抬棺的過程中,為了一鼓作氣,抬棺人的肌肉會保持著高度緊張的狀態。從而發揮最大的力量,才能保證棺材一路安穩,順利到達下葬的地點。
一旦中途棺材落到了地面,所有人的力量一瞬間松懈,肌肉也放松下來,便無法再一次用同樣的力量將棺材抬起來,且棺材有可能出現二次落地的情況。
不僅如此,如果反復地抬起落下,也會耗費一定的時間。從而與計劃的下葬時間相悖,這也被看看做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而棺材落地之處,也是死者入土之地。所以,必須一鼓作氣,將棺材抬至下葬的位置,方可落地。
其實,在從前那些科技落后的年代,人們并不懂得這些科學上的道理,也沒有足夠的條件去探究其中的依據。他們只知道,這是對死者最大的詛尊重。
因此,更多的還是在世的人對于對于逝去之人的哀思與緬懷,以及對生命流逝的感傷。
“死者為大”這個思想一直存在于我們的心中,多年來根深蒂固無法動搖。所以不論是沿襲從前的習俗,還是采用如今的說法,都是為了圓滿完成喪禮。
如今由于地域上的差異,也有很多地方依舊保留著抬棺下葬的習俗,所以更加注意“中途不落棺”的說法。
除科學依據之外,依舊有合理之處。
而喪禮向來是人們所重視的,本身在下葬前后就有諸多流程要完成,會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因此這個忌諱不僅是為了省力,也是為了省時。
因為抬棺需要結實的木頭和繩子系在一起,加上人力的配合共同完成。為了保證平穩,要牢牢固定住方可抬起。一旦中途落下,稍事調整再重新抬棺,一前一后會耽擱許多時間。
一旦因為落棺又重新抬棺所造成的時間延誤,在下葬時間上出現偏差,則是與“死者為大”的理念相悖。
因此,這種說法也是愿死者可以早日入土為安,減少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煩,避免在路上耽擱太長時間。
且如果二次抬起來的時候繩結出現松動的情況,是無法保證棺材可以平穩的,對于抬棺人的安全也會造成一定的威脅。
如此看來,“中途不落棺”也是對抬棺人安全的負責。
另一方面從抬棺著人的角度出發,也是表示其對逝去之人的尊重,一旦棺材落了地,抬棺的人稍加休息再起身,看起來難免不規整,影響整個喪禮的進行。
所以,這種說法與迷信沒有關系,其中隱藏的,是人們的善良與憐憫,即便從前科技落后,但人們對一個生命從存在到逝去的敬畏之心從未改變過。
每一個傳統文化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這不是迷信,而是發反映出一個民族繁衍生息背后的規律。
因此,對于這些習俗應當尊重其存在的理由。
中國知網《從《說文解字》談中國古代喪葬文化》杜曉彤
中國知網《中國古代喪葬習俗中的出殯》鄒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