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國房子坐北朝南的奧秘
194 2025-09-22
眾所周知,趙文卓擅長通臂拳著稱。
最近在網上刷到一段超燃的武術表演視頻,一群武者身著傳統練功服,在空曠的場地中列陣而立。隨著一聲令下,他們的動作整齊劃一,行云流水般地揮拳、踢腿,一招一式盡顯力量與速度之美。那伸展的手臂,仿佛能觸及天際,每一次出拳都伴隨著呼嘯的風聲,如同擊破長空氣流,爆起聲聲脆響,看得人熱血沸騰。而他們所演練的,正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 通臂拳。
通臂拳,又稱通背拳,是流傳于中國北方的主要拳種之一,它以獨特的風格和深厚的內涵,在中華武術之林中獨樹一幟。這一拳種強調以猿背或猿臂取勢,故又稱“通背猿猴”“白猿通背”。想象一下,猿猴在山林間跳躍、攀援,動作敏捷且舒展,通臂拳便是汲取了這種靈動與力量,將其融入到拳法之中。從視頻里武者們的演示就能看出,通臂拳的動作大開大合,連環密集,透著一股勇猛無畏的氣勢,讓人不禁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
通臂拳的歷史源遠流長,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在歲月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然而關于它的起源,卻如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引發了眾多武術愛好者和學者的探究。
一種說法認為,通臂拳是戰國時的白猿公所傳。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四川峨眉山有位名叫司徒玄空的武士,道號動靈子。他常著白衣,被徒眾尊稱為“白猿祖師” 或 “白猿道人”。司徒玄空在山中與靈猴朝夕相處,仔細觀察猿猴的動作,將其融入到武術之中,創編出了一套攻守靈活的 “峨眉通臂拳”,并廣收學徒傳授這門獨特的技藝。《中國武術史》就有相關記載:“戰國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號動靈子”。李白在《結客少年場行》中所寫的“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以及杜牧《題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中的 “授符黃石老,學劍白猿翁”,都能看出白猿公在劍術傳承中的深遠影響,從側面反映出通臂拳可能與白猿公的淵源。
白猿公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通臂拳創自五代或宋時。明代著名學者黃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銘》中提到“佑神通臂最為高” ,之后黃百家在《學箕初稿?王征南先生傳》中進一步說明 “通臂,長拳也” ,為通臂拳起源于五代或宋時的說法提供了一定的佐證。
在漫長的傳承過程中,通臂拳由于地域、師承等因素的影響,逐漸衍生出了多個風格各異的流派,每個流派都有其獨特的起源故事。例如,白猿通背拳,其歷史可追溯至唐末宋初,傳說它集白猿天生的舒展、靈活、敏捷、機警之所長與人的功能于一身,只取猿猴之勢而不取其形。直到清代道光二年,山東皮貨商魯云清將白猿通背拳傳給在北京玉順誠皮貨店的專聘武術教師石鴻勝,自此,白猿通背拳在北京地區落地生根,逐漸發展起來。
再如猿仙通背拳,始創于北宋時期,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歷史。據傳,北宋徽宗年間,凈影寺內一位名叫“亨” 的和尚仿照獼猴躍巖、攀枝、舒臂等動作技巧創編而成,后經歷代凈影寺僧長期演練而漸趨完善。南宋時期,中原各寺院禪師相互調換,猿仙通背拳傳入少林寺,被少林武僧極為看重,遂與大悲拳齊名定為秘傳拳種而深藏不露。明朝正德元年,洛陽人董成習得該拳真諦并將其系統整理、創訣成譜,流傳至今。清朝乾隆年間,猿仙通背拳傳于山西澤州府許圪套村許秀文、許秀武兄弟,后許氏二人攜家小遷居河南焦作市高窯河村,從此猿仙通背拳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繁衍,由許門世襲相承。
通臂拳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由于地域、師承等因素的影響,衍生出了眾多風格各異的流派,每個流派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共同構成了通臂拳豐富多彩的武學體系。
白猿通背拳是通臂拳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流派,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唐末宋初。傳說此拳集白猿天生的舒展、靈活、敏捷、機警之所長與人的功能于一身,只取猿猴之勢而不取其形,將猿猴的靈動與人類的智慧完美融合。在拳法特點上,白猿通背拳強調內外兼修,剛柔并濟。其動作靈動快捷,猶如白猿在山林間穿梭跳躍,令人目不暇接;手法更是多變,包含了摔、打、踢、拿等多種實用技法,在實戰中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運用,克敵制勝。從勁力特點來看,它講究“冷、脆、硬、急、抖、涵、虛、縮、侈” 等九種勁法 ,每一種勁法都蘊含著獨特的發力技巧和實戰應用,使得拳法在攻擊時剛猛有力,勁力能夠迅速傳遞并爆發出來,給對手造成強大的威懾力。
五行通背拳也是通臂拳中的重要流派,它以獨特的五行理論為基礎,將金、木、水、火、土與拳法的五種基本動作和勁力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獨特的武學體系。五行通背拳的手法豐富多樣,有摔、拍、穿、劈、鉆等,這些手法在實戰中各有其用,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對對手發起攻擊。步法同樣靈活多變,行步、散步、連環步等,每一種步法都與手法緊密配合,使得習練者在移動中能夠保持身體的平衡和穩定,同時快速地調整位置,尋找最佳的攻擊時機。腿法有勾、踢、蹄、彈等,這些腿法不僅增加了攻擊的范圍和威力,還能夠與手法和步法相互呼應,形成全方位的攻擊體系。套路運動要求甩膀抖腕、雙臂摔劈、肩臂撩掛、擊拍輕快、閃展靈活、虛實分明、腰背發力、冷彈脆快、堅韌交錯,充分展現了五行通背拳的獨特風格和強大威力。
獨流通背拳則是發源于天津市靜海縣獨流鎮的一個地方拳種,它的起源頗具傳奇色彩。清朝乾隆年間,一僧一道兩位太祖拳師云游至獨流,將太祖門拳法傳至當地。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獨流通背拳吸收了當地流傳的通背拳、少林拳以及其他拳派的精華,逐漸形成了一門風格獨特的拳法,有“太祖拳通背勁” 之說。其招式技法和風格特點既與其他種類的通背拳有相通之處,又融合了太祖、少林流派的風范,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在實戰中,獨流通背拳注重以快打慢,以巧取勝,強調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活性,通過巧妙的招式和靈活的身法,迅速突破對手的防線,給予致命一擊。
通臂拳之所以能夠在眾多拳種中脫穎而出,其獨特的技法是關鍵所在。它的技法豐富多樣,包含了精妙的手法、靈活的步法和凌厲的腿法,每一個招式都蘊含著深厚的武學智慧和實戰技巧。
先來說說通臂拳的手法,那可是變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摔、拍、穿、劈、鉆等手法最為常見。摔手時,手臂如同鞭子般迅猛甩出,借助身體的扭轉和手臂的伸展,將力量瞬間爆發出來,給對手以強大的沖擊力;拍手則是快速有力地擊打,如同一記記重錘,直擊對手的要害部位;穿手似閃電般迅速,能夠在瞬間突破對手的防線,直插其空當;劈手從上至下,力大勢沉,仿佛開山巨斧,勢不可擋;鉆手則是小巧靈活,以螺旋之力鉆擊對手,尋找其破綻。這些手法在實戰中相互配合,根據對手的動作和位置靈活運用,讓對手防不勝防。例如,在與對手對峙時,先用摔手吸引其注意力,然后趁其不備,迅速使出穿手,直取其咽喉或胸部,一招制敵。
通臂拳的步法同樣別具一格,行步、散步、連環步等,每一種步法都有著獨特的作用。行步穩健扎實,能夠為身體提供穩定的支撐,同時在移動中保持身體的平衡和協調;散步則輕盈靈活,如同閑庭信步,卻又能在不經意間靠近對手,發動攻擊;連環步更是快速多變,通過連續的腳步移動,讓對手難以捉摸自己的意圖,同時也能夠迅速調整自己的位置,尋找最佳的攻擊角度。步法與手法的配合堪稱默契,步法的移動帶動著身體的轉動,為手法的施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在使用劈手時,通過行步向前,增加身體的沖力,使劈手的力量更加強大;在使用穿手時,利用散步的靈活,迅速貼近對手,讓穿手能夠準確地命中目標。
再看看通臂拳的腿法,勾、踢、彈等腿法,雖然不像手法那樣變化繁多,但每一招都簡潔實用,威力十足。勾腿能夠巧妙地勾住對手的腳踝或小腿,使其失去平衡,摔倒在地;踢腿則是直接有力地攻擊對手的腿部、腹部或胸部等部位,給予對手沉重的打擊;彈腿速度極快,如同彈簧般彈出,能夠在瞬間擊中對手的要害,讓其來不及反應。腿法與手法、步法相互呼應,形成了全方位的攻擊體系。在實戰中,當對手用手臂防御自己的手法攻擊時,可以突然使出踢腿,攻擊其下盤,使其顧此失彼;或者在使用步法移動的過程中,突然彈出彈腿,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隨著時代的變遷,通臂拳作為中華武術的瑰寶,在傳承的道路上不斷前行。2014 年,通臂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無疑是對通臂拳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的高度認可,也為其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就像一座燈塔,照亮了通臂拳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之路,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拳種的獨特魅力和重要意義。
在通臂拳的傳承過程中,有許多杰出的傳承人,他們用自己的熱愛和堅持,守護著這門古老的武術。韓寶順,作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五行通臂拳的第五代傳承人 ,自小就對中華傳統武術充滿濃厚興趣,尤其鐘情于五行通臂拳。過去二十多年里,他一直專注于五行通臂拳的推廣與傳承工作。為了教學方便,韓寶順匯編了多本教材,自 2000 年年初開始至今,編纂了超過 100 萬字的文字資料。他編寫的《五行通臂拳練法與用法》,配有光盤指導讀者練習,該書詳細介紹了該拳種的歷史淵源、基本動作要領及其實戰應用等內容,成為許多愛好者入門學習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同時,從 2000 年起,韓寶順便致力于中國傳統武術的教學工作,并且一直是以公益性質進行 ,培養了眾多優秀的武術人才,為五行通臂拳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行通臂拳第四代傳人董瑞春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傳承者。他從早年習練拳法到對拳法的文化認識和傳承,已經堅持了 47 年。為了讓傳統武術在新時代下得以繼續傳承和發展,他創辦了香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培養了大批優秀武術人才,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更全面地認識了武術,學到了武術。董瑞春經常到當地學校開設的武術課堂講解拳法知識,將通臂拳帶入校園,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接觸這門傳統武術,為通臂拳的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
然而,通臂拳的傳承并非一帆風順,在現代社會中,它面臨著諸多挑戰。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人們的興趣愛好更加廣泛,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學習傳統武術的人越來越少,通臂拳的傳承人群體逐漸縮小。此外,傳統武術的傳承方式相對保守,主要依靠師徒之間的口傳身授,這種方式在現代社會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難以滿足大規模的傳承需求。而且,武術傳承需要一定的場地和資金支持,但目前許多傳承者在這方面面臨著困難,這也影響了通臂拳的傳承與發展。
盡管面臨著重重困難,但通臂拳的傳承人們并沒有放棄。他們積極探索新的傳承方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網絡視頻、社交媒體等,傳播通臂拳的知識和技藝,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學習通臂拳。同時,他們還積極與學校、社區等合作,開展武術培訓活動,推廣通臂拳,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通臂拳的魅力。他們深知,通臂拳不僅是一種武術技藝,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和精神,傳承通臂拳,就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傳承的道路上,通臂拳也在不斷創新與發展。傳承者們在保留傳統技法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和人們的身體特點,對通臂拳進行了適當的改良和創新,使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健身和審美需求。例如,在動作編排上,更加注重動作的簡潔明了和實用性,便于初學者學習和掌握;在訓練方法上,引入了現代科學的訓練理念和方法,提高了訓練效果。通過創新與發展,通臂拳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