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墻不平家不安”?老輩人的建房警告暗藏玄機
132 2025-09-22
導 讀
7月末,因暴雨被困的懷柔區琉璃廟鎮碾子灣村數百名村民和游客,在多方救援力量的幫助下成功轉移。其中,一位93歲的退伍老兵不讓背,也不上擔架,堅持走路撤離,這一舉動感動了無數網友。上周,北京交通廣播記者陳常松輾轉采訪到了當事人宋殿朝,老人腦海中那段塵封的往事也終于揭開……
暴雨過后,懷柔區琉璃廟鎮碾子灣村成了“孤島”,數百名村民和游客急需轉移。7月30日下午,93歲的老兵宋殿朝不讓背,也拒絕擔架抬著,和老伴一前一后步行2公里,走出了被困地。期間,他遇到北京衛戍區救援官兵,和年輕官兵互敬軍禮的短視頻,感動了全網無數網友。
宋殿朝:人民子弟兵萬歲!謝謝你們啊!
官兵:我們要謝謝您!沒有你們,我們哪有現在啊!
宋殿朝原本是來碾子灣村避暑的。這個始建于清代初年的村莊,地處懷柔區琉璃廟鎮西部,距離懷柔城區35公里。村子四面環山,林木覆蓋率超90%。這幾年,每到酷暑來臨之前,宋殿朝和老伴都會到村民開的民宿里住些日子。
宋殿朝:我來碾子灣避暑大約十年了,每年的夏天到這兩三個月,城里夏天太熱,晚上那兒特涼快。因為常去,所以那兒的鄉親我都認識了,我還跟他們說,我也成了咱碾子灣的人了!今年我原本準備待到八月底再回來,結果它來了大雨。
宋殿朝在家中/記者拍攝
雨是7月26日那晚下大的。有同在村中的游客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洪水來得很突然,短短幾分鐘水流就從膝蓋漲到腰部以上,有的車被沖出幾公里遠。當晚,宋殿朝和老伴以及其他客人已經被民宿老板從民宿基地轉移到了另一處地勢高一些的住宿地。27日一早,宋殿朝推開門,眼前的景象還是把他嚇了一跳。
宋殿朝:早晨一看,好家伙!這水整個地把那一片都沖了,電沒有了,微信也打不出去,電話也沒有了。
記者:網也斷了。
宋殿朝:對,水也沒有了,怎么辦呢?
這場暴雨中,碾子灣村和外界連通的三座橋梁被洪水攔腰截斷,百余名游客和近300名村民被困“孤島”。由于水、電、路和通信全斷,救援人員就地取材,利用被洪水沖倒的樹木和繩索搭建木橋,打通通往碾子灣村的生命救援線。根據當地救援安排,行動不便、身體不適的老人由救援人員背著或抬在擔架上分批撤離。但93歲的宋殿朝轉身和87歲的老伴一商量,決心自己走出去。
宋殿朝:30號大約是中午一點多鐘,部隊來了以后拿著擔架。我跟老伴商量,你看這小年輕的,多累呀,渾身上下凈是汗。我說咱倆不坐擔架,能走就走。這個時候來了一個部隊的小伙子,說大爺我摻著你走。好!我說咱們走!四里地,坑坑洼洼的。過程中我還看到村的北邊一下坡那兒滑坡了,那坡得有差不多三層樓高。
宋殿朝向人民子弟兵敬禮/來源于網絡
途中,面對前來救援的北京衛戍區救援官兵,宋殿朝連連敬禮,不停地道謝。
宋殿朝:我受感動了!我看到這孩子們沒吃飯,就叼著個包子就走。你說這孩子多好啊,所以我就給他們敬禮,孩子們都站起來給我回禮。這孩子們真好,當時我就說,子弟兵你們繼承了老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光榮傳統,很好!很佩服你們!
看著這些滿身是汗的年輕戰士,老兵宋殿朝也好像看到了70多年前,那個在槍林彈雨中的自己。1947年,年僅15歲的宋殿朝從老家河北邯鄲大名縣參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4總隊41旅的一名宣傳兵。而戰爭的殘酷,宋殿朝其實在參軍之前就知道。
宋殿朝:我們家是哥倆,還有一個姐姐,總共三個。我父親會祖傳的中醫,能槍傷什么的。1937年,好像是個游擊司令,他腿上還是哪被日本鬼子給打壞了,讓我父親半個月治好了。司令員同志就說,宋大夫你跟我隨軍吧!我父親說現在不行,我走了,這家里的老婆、孩子怎么辦呢?后來就說這樣吧,我有兩個小子,大了以后送給咱們共產黨領導的部隊!1943年,我父親就把我哥哥送去部隊了,后來我聽我哥哥說他是個機槍射手。在邯鄲戰役的時候受了重傷,那會兒都快死了,嘴吃不了東西了,一個眼睛也壞了,后來又給救活了。1946年他回家的,這時候我還沒參軍。
宋殿朝獲得的紀念獎章等/記者拍攝
參軍之后,宋殿朝平時主要負責寫標語、教戰士們唱紅歌、開訴苦會等宣傳工作。而一旦戰斗打響,抬擔架、救戰友就成了他的使命。
宋殿朝:宣傳隊的任務就是宣傳“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我這個登記表里面正式登記的是參加過四次戰斗,戰斗來了宣傳兵的任務和衛生員一樣,就是到戰場上搶救傷員。看著前面倒下了,我們得趕緊去,帶著擔架,這就是宣傳兵戰斗當中的任務。我記得我隨身還配了兩個手榴彈、一把槍,防止敵人在你搶救的時候他來進攻你。
宋殿朝參加的第一次戰斗是在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附近。湯陰是華北平原與太行山脈交匯地帶,更是聯結晉、冀、魯、豫四省的戰略要地。
宋殿朝:我去那會兒,我們部隊已經把安陽包圍了,包圍以后敵人沒糧食怎么辦?他搶糧,我們都不讓他搶。當時我還是小孩,能不害怕嗎,當時也害怕。但是我一看見這些犧牲的同志,給我來勇氣了。戰爭正在打著呢,我也不管那個,就上前沖。整個的宣傳隊當時20多個人,兩個分隊,都帶著擔架。那次我們傷亡一百多人,后來我們把他們都運到那邊的一個村莊。
宋殿朝年輕時留影/記者拍攝
1950年,宋殿朝隨軍北上進京,在北苑炮兵學校進修之后,又進入部隊文工團、保密室等部門。后來,他轉業到地方,最后在北京二商局工作到離休。在宋殿朝老人的家里,至今還保存著一張老照片,這是1950年5月1日他在炮兵學校拍攝的。照片中,18歲的戰士宋殿朝頭戴軍帽,雄姿英發。照片另一側,還有一首他寫的小詩。
宋殿朝:剛下戰場進北京,五星紅旗插故城,只聽主席一聲令,不顧孝來先盡忠。
75年以后,在懷柔區這場緊急救援中,宋殿朝又用一次次敬禮和一場徒步轉移,再現了老兵的精神和信仰,也完成了兩代軍魂的交接。
宋殿朝:作為一個老兵,我一看這些孩子我說行,這孩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你們能吃苦就能打仗,我也放心了。
(轉載請注明本文來源及記者、編輯等信息)
記者 陳常松 徐嘉何(實習) 李怡明(實習)主編|朱來生
編輯:劉慧明
值班主編:彭菲
監制:趙鵬
來源: 北京交通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