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一飯店用方言粗話做招牌,引發熱議,究竟何為公序良俗?
最近,南通海門區三星鎮一家剛開的丸子湯店,因為招牌上的字火了——只不過,這"火"帶著點爭議的味道。

有網友發現,這家店的招牌上用了幾個當地的方言詞,聽起來卻有點像粗話。后來才知道,原來這是店主的個人綽號,他自己倒是挺認可的,所以干脆就用在了店招上。
事兒一傳開,大家的討論就沒停過。有人覺得,做生意嘛,招牌還是得講究點,公共場合用這樣的字眼,確實不太合適;也有人說,可能是方言差異導致的理解偏差,或許當地人聽著沒那么刺耳?
不過,當地相關部門很快就關注到了這件事。在溝通之后,店主也表示會馬上整改,把招牌換了。
其實,類似的事兒這兩年在不少地方都出現過。說到底,這背后藏著兩個值得琢磨的點:一方水土養一方話,方言的"邊界感"該怎么把握?另一方面,個人表達和公共空間的秩序之間,又該如何找到平衡?
畢竟,開店是為了聚攏人氣,而一個讓人舒服的招牌,或許才是更好的"開場白",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