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冒出這三樣東西,福氣連夜逃跑!第2樣正在吞噬千萬家庭
121 2025-09-22
鵝湖鎮柳溪村(天寶)宋村組村后的黃山上,群峰中隱藏一座千年古剎,這就是久負盛名的皇山寺。
從宋村村后登山,本來有一條古道通寺廟,現依舊留存部分在群山之中。村后一片密林,古木參天,生態保護很好,林間一條蜿蜒山路通山巔,一路茂林修竹,風景秀美,深谷間泉聲陣陣。山回路轉,羊腸九曲而在群峰間一片洼地,此地天生聚風聚氣,有龍盤虎踞之勢,這里便是千年古寺---皇山寺遺址,整個寺廟坐西北朝東南,四周峰巒疊翠自成屏障,藍天白云悠然怡趣。
進門的石板小徑邊上明顯可以看到放生池、洗衣塘、蓄水塘、玉泉池、凈心池,這些水池的四周及池底均由石板砌成,池與池之間有暗道相通,設計巧妙。泉水是這里的主要水源,清澈的山泉甘美如飴,不竭不溢。四周翠竹蒼茫,千年古剎掩映在高山竹海里。這里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并重,清風搖曳、竹影婆娑。聆聽竹濤鳥語,沐浴清風花香,定覺心曠神怡,塵世喧囂杳然。
慢慢走近遺址,深深的草木纏繞的棘叢透著婆娑的竹影,長著青苔的石徑凄凄幽幽,舉步之間那枯枝敗葉發出的聲響使深山更深,石徑更幽。大雄寶殿前寬寬的進寺臺階,石板地面、天井、石水槽保存尚好,散落在草叢中殘斷的石柱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字樣,墻基上斷瓦殘垣依稀可辨古寺的建制規模。整個屋基上只有三個條石結構的石門依然矗立,似乎在展示古寺昔日的雄風,向世人述說這里曾經的輝煌。佇立門前,虔誠靜思,仿佛間這里依舊青燈古佛,香煙裊裊,木魚聲聲,依稀感受神靈的呵護與洗禮。
皇山寺地處黃山之巔,海撥362.7米(最高處海撥565米)。群山之中,地有龍虎之勢。根據《浮梁縣志》(乾隆年間版)記載:黃山禪寺始建于宋代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僧人崇德首創,元代末年(公元1368年)兵焚,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浮梁籍人徐宣有碑記載,原名黃山寺,明代萬歷年間,進行擴建,改名為皇山寺。
據《瑯琊王氏支譜》記載:皇山寺原占地面積80余畝,規模宏大,五進大廳,九十九間房。中軸線上,正大門門額上題為“黃山禪院”,內有兩天井,正廳為“大雄寶殿”,整個寺廟地形是“壬丙兼子午”;東軸線上,有飯屋、子院、倉房;西軸線上有花臺、書房若干間。整個建筑飛檐翹頂,金碧璀璨,歷史上皇山寺,在繁盛時期,僧人多達近百人,晨鐘暮鼓,禱聲盈耳,成為遠近眾多善男信女們朝拜的圣地。
距寺左前方百余米處,現存一半月形習武場,面積約10畝見方,可容百人練武、跑馬。從遺存的系馬樁看這里又是香客臨時系馬停留之所。據《瑯琊王氏支譜》記載:“寺鼎盛時期,僧人數百人,每年秋季舉行大祭時,方圓幾百里朝山者云集”。在寺東邊高山上還有一處古寺遺址,據村里現存族譜記載為黃山寺分廟。在寺正前方,土名“余家尖”處存一尼姑庵遺址。遺址規模不大,但此處山勢陡峭,風光極好,舒目遠眺,蒼山如海,整個鵝湖、天寶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