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種東西千萬不要放在床頭!你可能不知道
133 2025-09-22
作者簡介
劉上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主編了《經典江西》《江西六十年文學精選》等大型叢書,創作了《井岡山》《神奇贛鄱》等大型歌舞劇本,著有江西文學史上第一部全景式展現江西改革開放歷程的長篇小說《老表之歌》,出版了《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廢墟的輝煌》《高路入云端》等散文集。所發表的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并入選國內多種權威選本。其中《井岡山》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雙頭鷹的國度》獲冰心散文獎,《九江賦》被評為“影響中國旅游的文章”十強,《一張小桌和一首名詞》《停滯的繁華》獲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金獎,《廢墟的輝煌》被外省收入中學生課外讀本,《江西老表》被收入二〇一二年《中國文學年鑒》,并被《中華讀書報》《報刊文摘》等幾十種報刊轉載,被認為是近年來國內文壇剖析中國地域文化性格的難得精品。
一
在江西贛南頗具特色的客家圍屋建筑中,我認為最具震撼力的是關西新圍。
第一次見到關西新圍,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時我在贛州工作。記得是有次在龍南縣開會之后,有人提議去看看這座建筑。出發時心緒懶懶的,但當車子沿著彎彎曲曲的公路拐進一個小盆地時,興致卻上來了,眼前也豁然一亮。只見四周青山環抱,碧水回流,一座規模宏大的正方形古建筑雄踞在小盆地中間,面積約摸有近萬平方米。
▲關西新圍始建于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當地人告訴我,這就是關西新圍,為清朝中期龍南縣的客家木材商人徐名均所建。
贛南現有客家圍屋大約五百多座,主要分布在與廣東和福建相鄰的幾個縣。在此之前,我曾先后到過閩粵兩省交界的多個地方,對客家圍屋也有一些大致的了解。閩西一帶的圍屋都是土夯的,當地叫土樓,雖然也有不同的形狀,但大多數都為圓形,一般是從一個圓心出發,依照不同的半徑,一環一環向外拓展,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堂,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住房,且每個房間一樣大小。而粵東的客家圍龍屋則又不一樣,在整體造型上好像一個太極圖。堂屋是主體,或是二堂二橫,或是三堂三橫,或是更多。堂屋的后面是半月形圍屋,與兩邊的橫屋相接,將堂屋圍在中間,有一圍龍、二圍龍,甚至五圍龍。整個房屋的前面是一個半月形池塘,恰好與半圓形的圍屋組成了一個大圓形,形成了陰陽兩儀的太極圖案。
但是,關西新圍卻完全出乎我的想象。這哪是一座圍屋,簡直就是一座軍事堡壘!你看,那高聳陡峭堅固厚實的圍墻,那巍然屹立在四個屋角上的炮樓,那布在墻上的一個個黑乎乎的梅花槍眼和火炮口,那設在圍墻四周上層供運送戰斗物資的外走馬和內走馬通道,還有那門板上釘滿厚厚鐵皮的三重劵頂式大門,使整座房子顯得壁壘森嚴又威武冷峻,甚至冷峻得有些可怕。按照常理,人的住房是很講究溫馨和諧的,主人為什么要把房屋建得如此殺氣騰騰?我有些迷惑不解。
不僅如此,新圍里面的主體結構同一般圍屋也是大相迥異,排列有序的龐大建筑群完全是一派濃郁的贛式風格。整個房屋青磚黛瓦,府第架構,前后三進,五組并列,共有十四個天井、十八個廳堂、一百九十九間房子。按著客家習俗,中軸線上是一組壯觀的祠堂建筑,前面是一個寬敞的院坪,東西的“日”“月”兩個儀門相互對應。祠堂的大門為乾坤門,兩旁立有一對石獅子,雄獅左腳托著官印,雌獅左腳抓著元寶,兩只獅子深情遙望,尤其是母獅懷里還抱著兩只憨態可掬的小獅子。祠堂里面依次是下廳、前廳、中廳和上廳。這是公共場所。每當逢年過節、婚喪喜慶、祭祀祖先等重要日子,全家族的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在這里舉行隆重的儀式或活動。與祠堂并排的是兩邊三列建筑,分別被稱為下棟、中棟和上棟,這是圍屋主人和家屬子女以及有一定身份的人的住房。在挨著圍墻的兩旁建有偏房,這是供長工和家丁住的。靠后面圍墻是一排土庫,這是存放糧食和雜物的地方。在圍屋的最前面還有一堵大影壁,并向兩邊延伸成隔離墻,與緊靠圍墻的跑馬樓之間形成一個安靜幽雅的單獨小空間,里面建有戲臺和小樓閣,供人飲酒、娛樂和休閑。可以說,整個圍屋極盡了家族的鋪張排場和禮儀空間規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鄉村版“小宮廷”。
▲關西新圍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國內外發現保存最為完好、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圍屋。
尤其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圍屋的西門口還建了一個頗具蘇杭風味的小花洲。雖然有的建筑已經坍塌,但當年的格局還基本保留。花園面積五畝地大小,建得非常精致。中間一個小湖,湖心一個小島,島上建有假山和塔臺,置有石桌和石椅,一座曲橋臥在微瀾之上,岸邊還有梅花書房等。據說這個小花洲是徐名均為他的兩個小妾建的。這兩個小妾,一個是蘇州人,一個是揚州人,是徐名均在那里經營木材生意時認識和納娶的。由于環境幽靜,風景秀麗,這里成了讀書人的天堂。每天從日出到日落,家族里的學子們就在這里看書作文,有時累了,就在島上或湖岸散散步。據徐家的家譜記載,在清道光年間,龍南全縣出了五個翰林,其中三個是徐名均的子孫,怪不得當時人們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
由此可見,同其他客家圍屋相比,關西新圍確實別具一格,顯得不同凡響。一座客家民居,把圍屋、炮樓、贛派建筑、江南園林完美地融為一體,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既有“圍”的氣勢,又有“園”的韻味;既有“宮”的派頭,又有“家”的氛圍;既充滿濃濃的火藥味,又洋溢著濃濃的書香味;既充滿陽剛之氣,又散發著陰柔之美。這種建筑樣式,恐怕在我國的民居建筑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關西新圍,贛南客家圍屋創新的典范,贛南客家圍屋建筑的杰出代表。
二
我在圍屋里慢慢地品味著,并不時地用手摸摸墻壁門柱,涼涼的磚石似乎還透著當年的余溫。不知為什么,一個問號在我的腦子里久久揮之不去,在科技十分落后一切依靠人力手工的古代,建造這樣一棟規模宏大首屈一指的圍屋,不要說在這個偏遠閉塞的小山村里,就是在交通較好、條件不錯的平原地區都是一件很難的事。但徐名均卻把它建起來了,這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分。
▲圍內通道貫穿各列建筑,百余間房屋布局科學、結構嚴謹,其采光、通風、排污考慮周到。
在中國歷史上,凡是房屋建得豪華的都是財力雄厚的人家。也就是說,好的房子都是用錢堆起來的。開初時,徐名均雖然做的是木材生意,但并不是非常富有。由于地處九連山脈,陽光雨水充沛,清朝時的龍南,樹木繁茂,森林遍布,特別是盛產一種紅心杉木,因為質地優良而被稱為“龍木”,很受南京和揚州一帶人士的歡迎。于是徐名均就在家鄉收購這種木材,烙上“西昌”字號,并扎成木排,順河漂入贛江,經由鄱陽湖和長江,然后把木材賣到南京和揚州。想想那個時候,徐名均能把生意從一個小山村做到千里之外的大地方,是要一些膽略和本事的。當然他也很清楚,由于關口太多稅負太重,加上還要打點,想賺大錢發大財比登天還難。但生意場上的風云往往是變幻莫測的。也許是財運對徐名均分外垂青,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得他的木材生意來了個山回水轉柳暗花明。有一次,他放排經留南昌,恰逢天氣驟變,贛江上波濤洶涌。為了防止木排被大浪沖散,徐名均冒著風雨到碼頭查看。這時,在不遠處,一個小孩不知怎么突然掉到了江里,徐名均馬上沖過去跳入水中將小孩救了起來。俗話說,救人就是救己,助人自有人助。原來那被救的小孩是南昌知府大人的公子。為了感謝徐名均的救命之恩,知府大人不僅用轎子把他接到家里盛情款待,而且當即寫了個對徐名均的木材在贛江上通關免稅五年的手令。此后,徐名均的木排生意就一路順風順水,銀子也像江水似的滾滾而來。過了一些時候,這事被其他木材商人知道了,紛紛求助徐名均幫忙。他靈機一動,讓這些商人的木頭都烙上“西昌”字號,這樣這些商人的木材也一樣享受通關免稅的待遇,徐名均則從中按比例收取冠名費。就這樣,徐名均的木材生意越做越大,財富越聚越多。之后他又在龍南縣城開設了藥鋪和當鋪,最終成了當地的首富。徐名均這時的口袋鼓脹得滿滿的,但他并未再去投資擴大自己的生意,而是置田買地建圍屋了。木材生意讓他走出了圍屋,最后又讓他重新回歸到圍屋,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宿命,也是整個中國封建時代商人的縮影。
那么,徐名均為什么要把圍屋建成這個樣子呢?任何建筑都是社會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產物。建筑不僅是凝固的歷史和凝固的藝術,也是凝固的風俗習慣和凝固的環境。贛南是江西形勢派風水的發源地,房屋的建筑要根據山的走勢、水的流向和當地的風俗來決定,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利于房主全家的興旺發達。徐名均是客家人,有十個兒子和三十個孫子。客家人一直都是以圍屋聚族而居,一座圍屋內常常住著數十人或數百人,多代同堂,最高長輩擁有絕對的權威。徐名均新建圍屋的最大心愿,就是要讓全家和所有兒孫們生活在一起,并不斷繁衍下去。他不僅要成為這座圍屋當下的最高主宰,若干年后他還要成為這座圍屋里讓世世代代子孫們共同祭祀的祖先。總之,他要把外部的世界全部收斂在這座新建的圍屋里,讓其成為一個家族式的“獨立王國”。
▲龍南的客家圍屋多以方形為主,是集家、祠、堡于一體,具有鮮明防衛特征的民居。
同時,新建圍屋要具有很強的防衛功能,這是客家圍屋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徐名均反復考慮的一個問題。龍南山高路遠,地方偏僻,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土匪出沒,強盜橫行,社會治安混亂不堪。因而不少圍屋都建有炮樓。為了使新建圍屋做到攻防兼備,徐名均首先想到了離關西不遠的楊村燕翼圍。因他的姐姐嫁到了這座圍里,徐名均小時候經常來這里做客,因而對燕翼圍非常熟悉。這座高達四層的方形圍屋,沿邊有一百三十六間房子,屋的中間為公共院子,整個圍屋只有一個大門進出,外墻筆直厚實,墻上布滿火槍眼,特別是屋頂對角上的一對凸出的碉堡,不僅像飛燕似的靈動飄逸,而且使全圍有了很強的攻防能力。這樣,燕翼圍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徐名均建造新圍時最直接的參照。
徐名均是生意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到過不少地方,見過不少世面。他不僅熟悉贛地建筑的樣式,而且對其他地方的建筑也接觸不少,特別是在南京和揚州一帶做木材生意時,六朝古都的豪宅庭院、瘦西湖的風景和蘇州園林肯定在他心中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他甚至還有可能慕名去過一些富商巨賈的故居,為那王府般的建筑和花園般的大院所驚嘆。可以想見,徐名均在構建其新的圍屋時,一定會吸收這些建筑尤其是“府第式”和“園林式”建筑的長處,從而盡量把自己的圍屋建得大氣合理精致美觀,至少在當地是第一流的。
古代人造房子,沒有現在這樣專門從事設計和建造的機構和專業人員,只是依靠工匠個人的智慧、經驗和水平,而且這些建筑技藝都是在家族或師徒之間傳承的。徐名均雖然不懂房屋的具體設計和建筑,但民間有著許多能工巧匠。他會聘請當地最好的房屋建造工匠,并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而這些工匠也會根據他的意圖拿出樣式并付諸實施。我們現在無法想象當時的建筑過程和場面,那一定是非常壯觀和復雜的。終于,從清嘉慶三年到道光七年,經過二十九年的建設,一座規模宏偉的新圍聳立在了關西的青山綠水間。
▲古巷道、石板路、灰瓦墻……
就這樣,徐名均傾其一生,把他的巨額財富和廣博見識化作了這座龐大的家族建筑,而這座龐大的家族建筑又沉穩地展現了一代商人的強健精神和內心憧憬。歷史有時就是充滿這樣的悖論:徐名均當年建造這座圍屋,本來是想為自己和子孫建造一棟寬大精美的住房,沒想到卻為國家留下了一棟具有獨特客家風格的歷史性建筑;本來是想為子孫留下一份豐厚的家產,沒想到卻為國家留下了一份豐厚的物質遺產。人們也因這棟房子記住了徐名均的名字。
一件純屬為了家族私利的事情竟然成了最大的社會功業。徐名均就這樣在無意中成了當地的歷史名人。
三
中國建筑的歷史,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個不斷建設不斷毀滅的歷史。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名勝古跡,并不是原汁原味的真跡,而是修了又修的“補品”,其中不少還是重新修建的“贗品”。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歷史太長,很少有哪一座建筑能長久保存。一座滕王閣,建了毀,毀了建,至今建毀二十九次,再也尋覓不到當時的絲毫風貌了。就是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的萬里長城,大部分段落也在時間的風吹雨打下成了殘垣斷壁,即便一些尚存的段落也不知修繕了多少次,今天我們看到的山海關老龍頭長城就是明代重修的。但為什么一座客家民居關西新圍卻能從清代中期一直完好無損地保存至今,而且成為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呢?
仔細想想,我覺得大概有這么幾個因素。
其一,關西新圍的建筑質量非常高。質量是房屋的生命,直接關系到房屋壽命的長短。關西新圍無論是外面的圍墻還是里面的房間,建筑都非常精細,是用盡了全部心血建筑起來的。為了增加外面四周圍墻的強度,不僅墻基打得結實,下面埋有十米深的防腐梅花樁,據傳能“千年不壞”;而且地面五米以下墻體全部用石灰、沙石、黃泥混拌而成的三合土并摻入漏糖水和糯米汁夯筑,墻體底部寬達零點九米,往上逐漸收縮至零點三五米。五米以上墻體為水磨青磚平砌到屋頂。當時每人每天只能磨兩塊青磚,但有個人為了圖快磨了六塊。這事被徐名均知道了,認為他做事馬虎潦草,當即把他解雇了。為了防止敵人爬上屋頂,瓦面上布滿了用劇毒藥水浸泡過的三角鐵。同時,圍屋內的祠堂和廳堂的大門全為青石雕刻,天井沿階用巨石條打制,所有梁柱窗框均用上等木料制作,地面用水磨方磚或青磚鋪就,還配有消防池、消防缸和防震、防風等設施。正是靠著這種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保證了過硬的建筑質量,使得整座圍屋歷經二百年風雨依然堅固如初。不然的話,早已坍塌成一片廢墟了。
其二,關西新圍地處偏僻山區。連綿逶迤的崇山峻嶺構成了贛南地形的主要特征,尤其是龍南的關西地區,更是藏匿在高山深處的小小盆地之中,遠離平川,遠離大海,遠離人口稠密的城市,這樣也就很少有什么人去關注這座圍屋。當然,這里歷史上也常有盜匪出沒,也發生過各種沖撞,甚至也燒過零星的戰火,但畢竟沒有充當過炮火連天硝煙滾滾的大戰場,沒有經過片瓦不留的屠城般血洗,就是在日本鬼子占領大半個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這里也還是一片比較安定的后方,關西新圍也就在時空的夾縫中幸存了下來。在歷史上關西新圍經歷的唯一一次搶劫是在清朝年間。廣東的會黨首領翟火姑聽說徐名均富甲一方,并新建了一棟大圍屋,于是便派副首領羅添亞帶領幾千兵丁開到關西,先將圍屋圍得水泄不通,然后用炮火轟擊。在這危急時刻,圍內的男人通過墻上的槍眼用土槍猛烈射擊,通過炮口用火炮猛烈轟擊敵人,把敵人打得抱頭鼠竄。后來縣里援軍趕到,廣東兵丁見勢不妙,只好灰溜溜地撤走了。
▲關西新圍同時具有堅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特點。
其三,關西新圍得益于家族的世代居住和保護。大多數的漢族人都是一家一戶居住,子女結婚以后都要同父母分家,另行蓋房過日子。就是一些官宦或大戶人家,盡管家族興旺時幾代人同堂生活在一起,但時代一旦發生變故就會迅速衰敗,房屋也會隨之變換主人,正如唐代劉禹錫在《烏衣巷》詩中所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久而久之,這些房子中的絕大多數就會在不斷易主中得不到及時維修而傾圮了。再加上戰亂頻仍,天災人禍,能保留下來的房子更是少之又少了。但是客家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是漢族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歷史上的幾次大移民中,他們幾乎是以同宗同族為單位從中原南遷至贛粵閩交界的山區地帶,在那里定居下來。由于初來乍到,人地生疏,為了保護自身安全,不受外部侵犯,他們便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于是創造了圍屋這種特殊的建筑形式。又由于一個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一座圍屋里,這樣也就有利于房屋的傳承和保護,即使損壞了,也能得到及時的修復。關西新圍自建成之日起,雖然時代更迭,但圍屋里的主人是穩定的,一直居住著徐名均的嫡系后代,就是在大興土木推土機到處轟鳴的今天,也沒有被壓碎在現代化和商業化的履帶之下。
關西新圍是幸運的。這種幸運可遇而不可求,所以顯得彌足珍貴。否則我們就會失去一座客家建筑豐碑,失去中華民族的一大建筑瑰寶。
四
在中國民間特別是廣大農村,曾經有不少頗具特色的建筑,但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很多精品建筑被歷史淹沒了,只有極少數的建筑因在某個歷史節點上由于需要被挖掘出來,從而引起人們注意成為了珍貴遺存。鳳凰古城的吊腳樓不就是因為沈從文小說《邊城》里的描寫而為世人所知聞名天下的么?古鎮周莊不也是因為畫家陳逸飛的一幅畫而成為了當今旅游熱點的么?關西新圍也正是在改革開放和客家懇親的潮流中被人們重新審視而發現了其巨大的歷史和建筑價值,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來這里參觀的人因此也慢慢多了起來。
▲俯瞰江西龍南關西圍屋。
人們來到關西新圍,一方面是為了一睹它古老而獨特的建筑藝術和風采,而更重要的一面是為了穿過那夯土的圍墻和古舊的房間,去觸摸客家人的歷史和文化,去觸摸中華民族變遷的歷史脈搏。
也許是隨著文化和精神層次的提高,現在有許多人喜歡跨越時間和空間去探訪和感知古代,這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一種時髦和潮流。于是,一股“古鎮熱”和“古村熱”在各地驟然而起,并迅速發展成為方興未艾的旅游產業。為了吸引人流,一些地方不是下力氣對原來的古鎮和古村進行原汁原味的保護和修繕,而是拆掉舊的重新修建,有的甚至花費巨資憑空打造出一個“古鎮”或“古村”,其最后的結果是各地大同小異,一個模樣,一副臉孔。幾乎所有的“古鎮”都是中間一條小河,河上幾座石拱橋,河中幾條小木船,兩岸建些古式商鋪。幾乎所有的“古村”都是幾條古巷子,青石板路面,兩邊砌些古房子,再移栽幾棵古樹。對這樣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風貌的古鎮和古村,有些人還自鳴得意,陶醉其中。其實,他們不知道,古鎮和古村的文化是歷史沉淀下來的,而不是靠臨時打造和重建出來的。在這樣的“古鎮”“古村”參觀,讓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假古董,不免大煞風景。
但在參觀關西新圍時就沒有這種感覺,自始至終有一種濃濃的古樸味道包裹著你。這里的每一塊磚石、每一寸泥土,都長滿了時間的青苔,都鐫刻著歲月的印記,都飄散著昔日的煙云,都流淌著文明的滄桑。它是如此厚重,又是如此親近。在這里,我們可以觸摸到最真實的過往、最真實的存在。正因為這樣,關西新圍才引起了那么多人的感慨和驚嘆。圍屋研究學者萬幼楠曾在一本書里這樣說,凡是初次接觸關西新圍的專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令人震撼!專門研究中國民居的日本早稻田大學片山教授形象地把關西新圍稱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也正是在他們的極力推介下,關西新圍的名氣與日俱增,終于在新世紀之初被評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西新圍由此變得愈加紅火。
記得是兩年前,我在南昌接待了一位美籍華人朋友。他是客家人,父輩時移居美國,現在從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之前他曾去看過閩西的土樓和粵東的圍龍屋,這次又專程到龍南參觀關西新圍。這是他的再次尋根之旅。他告訴我:對于一個人來說,只有明白了自己“從哪里來”,才能永遠不忘根和脈。回去后,我要做好有關介紹,讓更多的海外華人了解關西新圍,了解贛南圍屋,了解客家歷史,了解客家文化。
那天,將這位朋友送到機場的時候,他握住我的手,然后抽身大步向候機廳里走去。從他鏗鏘有力的腳步聲中,我真切地聽到了關西新圍走向世界的回響。我相信,總有一天,或許就在不久的明天,關西新圍的名字也會像福建的永定土樓一樣,赫然寫在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錄上。
人民文學責編:楊海蒂
人民文學美編:郭雪艷
人民文學編校:梁豪
人民文學制作:鄭書君
(圖片來源:中國江西網)
來源:人民文學
編輯:萬晴
編審:馮星星
監制:吳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