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樹不進宅的風水禁忌與生物學解析
192 2025-09-20
原創作者:黃良順
李法周居士塔
自古名山僧占多,黃山之興,亦源自佛教,歷代先后修建寺庵就達近百座,佛塔更是無以計數。據有關史料記載,黃山佛教始于晉朝,興于明朝,衰于清咸同年間,絕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如今,除云谷寺、半山寺、慈光閣、松谷庵、釣橋庵等浸潤著佛教氣息的諸多地名外,幾乎已無真正意義上的寺廟(現僅存太平焦村的翠微寺),完好的佛塔更是屈指可數。
從北海前往光明頂、西海的三叉路口,往西海方向前行十多米處的道路右側,有一座佛塔,塔高約1.5米,由基、座、身、檐、頂五部分組成,共七層。其塔身為六面石柱,正面南向,上刻“金陵李法周居士之塔”,西南面刻“中華民國三十年冬月吉立”、東南面刻“甲山庚向兼寅申”。
在風景迤邐的黃山之巔,在游人如織的“北海-西海”游步道邊,為何這座佛塔能夠完整地保留下來?“金陵李法周”又是何許人?
據民國十八年(1929),黃海散人(陳少鋒,太平焦村人)編著的《黃山指南》記載:“黃山僧人自咸同兵燹以至清末五十余年,寥落不堪言狀,朝來夕去,視為傳舍。民國丙辰(1916)以來,幸江蘇李法周居士至獅子林,誦拜妙法蓮華經,并提倡佛教,平治山徑。后得法空建造清涼頂,脫塵繼主慈光寺,興云退居松谷庵,心堅隱于東古寺,明光辟筑半山寺,宗教創興五臺庵,是以黃山有漸見中興之象。”
按此記載,黃山寺院自遭遇“咸同兵燹(xi?n)”,到清末的五十年間,已基本敗落,即使有個別僧人來山朝覲禮佛,也是朝來夕歸。一直到民國初期的1916年,俗家弟子、江蘇南京人李法周(法號“蓮華”)來到,修復獅子林,誦拜妙法“蓮華經”后,黃山佛教才逐漸復興。
清涼別墅門樓
“咸同兵燹”是指清咸豐、同治年間的太平天國戰事。據同治十年(1871)進士、歙縣潭渡人黃崇惺的《鳳山筆記》記錄,自咸豐四年(1854)正月,太平軍攻入祁門,到同治三年(1864)八月,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被擒,太平軍在徽州燒殺擄掠達十二年之久。黃山西面的湯嶺關是太平軍從寧國府進入徽州府的咽喉孔道,在清軍與太平軍間幾易其手,黃山絕大多數寺庵均在此期間毀于戰火。
李法周來黃山后,不僅將獅子林“易以石墻”,修葺一新,還修建平整了登山道路,籌資架設多處橋梁:1922年,募集黟縣王蟾清居士捐助,監造完成松谷至北海道中的緣成橋;1924年,自籌資金,建輔村至松谷道中二龍橋(南橋);1925年,募得太平王森甫居士資助,督造北海至始信峰途中的慧明橋。同時還自籌資金,在云谷寺的(1911年)火災廢墟上捐建客房五間,在白沙矼修筑“招隱亭”,供游人住宿或歇腳。
云谷寺遺址
在李法周的影響和幫助下,黃山諸多寺院得以重建恢復:法空建造清涼頂(現獅林酒店后的“紅廟”),脫塵繼主慈光寺,興云退居松谷庵,心堅隱于東古寺(遺址在松谷庵隔壁),明光辟筑半山寺,宗教創興五臺庵(現“散花精舍”處)。也就在這個時期,國內諸多商賈名流、文人騷客慕名黃山而來,寺院香火再次興旺,更有兼營游客食宿所帶來的不菲的“香火錢”。
清涼頂現狀
然而即使吃齋念佛的出家人,在金錢面前,人性的貪婪殘暴也從未消失,李法周因此慘遭“同行”毒手,而死于非命。據《黃山志》(2010年版)記載:民國時期,北海一帶佛教活動場所僅有兩處,除李法周主持的獅子林(現鳳凰柏附近)外,還有峨眉僧法空主持的“清涼頂”。因“獅子林”早于“清涼頂”多年,地理位置又優于后者,且李法周為人厚道,經營有方,來山香客游人大多布施于“獅子林”,兩家寺院爭奪香客游人事件時有發生,因此漸生積怨,最終以至水火不容。
左為獅子峰、右為石鼓峰,當中建筑處為清涼頂、獅子林故址
盡管建造“清涼頂”時,李法周曾幫助法空募集建設資金,但法空和尚在漸漸失去經濟來源時,也失去了出家人一心向佛的慈悲。他在狀告無果后便心生殺機,只是懼于李法周武舉人出身,一直不敢正面與其對抗。恰巧此時李法周寺院內有名小僧,因貪污香客捐銀而被痛斥懲處,故懷恨在心,于是法空與其里應外合,狼狽為奸,密謀“智除”李法周。
是年除夕前,天降大雪,法空探知李法周將前往太平甘棠置辦年貨,于是指使歹人埋伏于途中,待李經過時,趁其不備,用繩子將其絆倒,以棍棒痛擊致死,并將尸體丟棄在“三道亭”下方的山坳中。因積雪數月不融,直到次年三、四月間,有烏鴉爭食腐尸時才被發現,并據其衣著服飾推定李法周被殺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曾任湖南省主席、浙江紹興人周肇祥來山時聽說此事,憤怒地寫下了《聞山中人說李法舟〔周〕事》詩句:“雪中椎殺老維摩,弱小阿師奈若何?能報大仇還故物,勝他十萬劍橫磨。”
從該詩推斷,李法周被害具體年月或在1935年冬季。
李法周在黃山二十年,籌資修橋補路,致力傳教授道,一生積德行善,在黃山及周邊口碑頗佳。盡管當時國內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數年后,仍有山民懷念起功德,于是自發籌資,將其骸骨收集后在獅子林對面、石鼓峰東面這處“甲山庚向兼寅申”的風水寶地上建起這座佛塔,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