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攤搬進寫字樓:這屆年輕人把玄學當"職場外掛"
77 2025-09-22
嶺邊村緊靠海邊,鄉土文化和豐富多彩的田園風光,為農村旅游開辟了一道亮麗風景。
河潭村建筑樸素無華,與周邊的果園相得益彰,給人一種靜謐、悠閑、富足的感覺。
記者近日從市民協獲悉,經省文聯、省民協組織評審專家終評認定,全省共有43個村落入選廣東省第六批古村落名單。其中,我市有2個古村落入選,分別是惠東縣平海鎮嶺邊村和惠東縣鐵涌鎮河潭村。至此,惠州市已有33個“廣東省古村落”。
平海嶺邊村和鐵涌河潭村于2017年4月申報廣東省古村落,2018年10月,經省專家組現場實地考察后初評通過。今年2月14日,被認定為第六批廣東省古村落。
據介紹,廣東省古村落的評定工作是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搶救和保護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一項極其緊迫,而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第六批廣東省古村落評定工作于2017-2018年開展,得到了各有關地方黨委、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積極申報。經專家組實地考察,現認定惠州市惠東縣平海鎮嶺邊村等43個村落為第六批廣東省古村落。開展廣東省古村落的評定,為保護古村落,傳承嶺南傳統文化作出了貢獻。
平海嶺邊村
始建于元末 村民主要姓曾
惠東縣平海鎮嶺邊村轄區面積5.5平方公里,共145戶730多人。村民主要姓氏為曾姓,主要方言為粘米話。村落始建于元末。據《曾姓族譜》記載,元朝末年,湖廣(今湖北、湖南)長沙府曾氏始祖曾廣惠不滿朝廷腐敗、稅務繁重、戰爭不斷,不愿同流合污,毅然辭官,從江西永豐縣遷至湖南長沙市,后由于戰亂,又搬到湖南淦田,再遷到廣東惠州,后遷進該村。入居后,部分居民遷往碧甲村黃西坑等自然村落,少部分遷至香港,另一支后裔遷至現惠東縣吉隆鎮大華。
明正統年間,嶺邊村屬歸善縣碧甲巡檢司;民國時期,屬惠陽縣;新中國成立后,屬惠陽縣稔平區;1965年7月,屬惠東縣平海鎮碧甲村至今。
古建筑比較低矮
據介紹,嶺邊村是一個風格多樣、有一定規模、保存較完整的古村落,古建筑比較低矮,與當地常年遭受臺風襲擊的氣候環境有關,有著典型的廣東沿海特色。村中歷史傳統建筑占地約17000平方米。現存古建筑20余座,其中大小祠堂8座,主要建筑有本地曾姓總祠“忠恕堂”,是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宗祠。
嶺邊古村落選址別出心裁,處于低平的谷地上。村落建筑采用相對自由的梳式布局,過去曾有圍墻,開有四門,現已不存。巷道用麻石鋪砌,寬約2~3米。村中大小祠堂8座,基本分布于古村落的中、后部,分散無序,其中本地曾氏總祠則位于村后偏右的位置,這是較為獨特的現象。
嶺南海邊臺風頻繁,過去海賊出沒無常,因此,除了建有村圍外,嶺邊村的古民居都不高大,多不建樓層。屋墻厚實,一般用麻石條砌腳(五層以下),墻身用磚砌或夾夯土即村民所說的“金包銀”。屋頂為硬山頂,并加檐脊以防風。
規定村中不得打井
古人建村、建房,特重風水,過去的嶺邊村亦是如此。其選址于此,就是認為此地屬鑊形地,并因此規定村中不得打井,否則會“泄氣”。為了聚氣,村中眾多巷道都有意設計為不能貫通的村道,僅有兩縱三橫為全村通暢的道路。為截斷一些巷道,在上橫巷就建了五座并列一排、屋頂連接的鎖頭屋。由于不能打井鑿地的限制,村中沒有一個池塘(包括所有祠堂前面)。為了聚住財氣,在村前特設一個水潭,作為全村的風水潭。
村里最輝煌的建筑莫過于“忠恕堂”。忠恕堂位于嶺邊村后部,為本地曾姓大祠堂,廳堂式建筑,始建于明代,清初重修。原為五間二進帶前院建筑,2010年前,由于年代久遠,建筑損毀至僅剩前院及頭進門廊部分。2010~2013年,祠堂重建為五間三進帶前院建筑。祠堂還保留了不少原祠堂的舊物件,有石柱、柱礎、磚雕等。
加強文物保護和傳承
嶺邊村緊靠海邊,絢麗多姿的鄉土文化和豐富多彩的田園風光,吸引了無數外來游客,為農村旅游開辟了一道亮麗風景。近年來,平海鎮黨委、政府把“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作為工作方針,把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古村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多角度地宣傳推介古村,著力做好古村人文資料的搜集、挖掘和整合,加強現有文物的保護和傳承,爭取把古村打造成沿海古文化、原生態休閑文化和現代文化融為一體的宜居宜業的旅游沿海村莊。
鐵涌河潭村
建筑以青磚青瓦房為主
惠東縣鐵涌鎮河潭村,是個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河潭村位于鐵涌鎮東北部,轄區面積3平方公里,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現存歷史傳統建筑約250多座,建筑面積約35000平方米。全村總戶數500多戶3500多人。河潭村田野果園三面環抱,一面靠考洲洋,民風淳樸、獨特,有著豐富的民間文化。
被稱為“魚米之鄉”
河潭村臨近紅海灣畔,它田野果園三面環抱,一面靠海,距鐵涌鎮政府2.5公里。河潭村美麗富饒,被稱為“魚米之鄉”。鳥瞰村貌,古屋、新居、河流與美麗田園構成一幅色彩繽紛的水鄉圖。
河潭村地形如蟹狀,村周圍地勢平坦,村子的東、西、北面是一些低矮的丘陵;村西有源自白坑山的咸涌河流向考洲洋;村東距考洲洋海灣約4公里,約1.3公里為朝陽村;北面不足1公里為梁屋村;西南約700米有石佳寨。
村子形狀貌似蟹型,按當地風水的說法,不管海水有多深,蟹永遠是浮的。村前兩側的兩個水塘,右邊南面塘、左邊滿仔塘似蟹眼,村前凸出的埔地沙崗仔,表示蟹鉗。埔地沙崗仔“蟹鉗”不能建房,被稱為蟹殼的古嶺頭也不能建房,長期綠化。綠化才是活的蟹。由于村前有河,與河相接處有個深潭,故而取名“河潭村”。
據《馬氏銀青族譜》記載,明萬歷四十三年(1616),馬氏先祖因戰亂難逃,從河北經陜西、江西、福建、潮州、海豐到河潭落戶,至今已400多年;觀氏族人因鬧饑荒從福建遷來;劉氏祖先于清乾隆年間從石街寨遷來。現在村民姓氏均姓馬、觀、劉、黃、柯、廖、梁、林,觀姓屬廣府人,劉姓屬潮汕人。
現有歷史傳統建筑250多座
河潭村由石街、舊圍、北頭三個自然村組成,河潭是總稱。據現有的祠堂建筑、族譜、傳說等方面綜合分析,馬氏于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開始在河潭村定居,其他姓氏其后陸續遷來。目前人口較多的姓為馬、觀、劉三姓,在村中居住地分布大略為:馬姓分布于村南部,觀姓分布于北部,劉姓分布于村北觀姓之外的較小地方。
全村現有歷史傳統建筑約250多座,建筑面積約35000平方米。全村現有古井7口,祠堂11座(大多為不久前重建或重修)。村子整體呈蟹形,面南偏西,可分為蟹身和蟹鉗兩部分。蟹身前有東、西二潭為蟹眼,東曰“東門塘”,西稱“南門塘”,兩眼之南各伸一蟹鉗。村后,有一座方方正正的邊長約90米的清代小圍村,由馬、觀二姓共建。
該村歷史傳統建筑的整體布局和個體建筑有其獨特的風格,全村的古建筑布局明顯是精心布置的,其個體建筑在較統一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個性,是一個具有較大規模,保存較完整的古村落。
河潭村周邊環境平坦、開闊,加之建村在清朝,村民生活較為安定,相對富裕,因此其建筑也以青磚青瓦房為主,較少防衛性的設施(防護目的較明顯的建筑是圍墻)。其建筑整體樸素無華,不高不大,與周邊的果園、開闊的田野相融合顯得渾然一體,相得益彰,給人一種靜謐、悠閑、富足的感覺。(本組文圖 本報記者宮曉磊 通訊員鄒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