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閬中:實至名歸的閬苑仙境
如果想體驗閬苑仙境的感受,那一定要去一趟四川閬中。2021年7月中旬,我有幸走進閬中。盡管之前走過不少國內外聞名遐邇的地方,然而,我還是被閬中之美所震撼!
晚上,從南充乘火車到閬中火車站。然后,坐公交車從新城區進老城區。一路火樹銀花,尤其是車行駛到沿江路一帶,樓宇上的霓虹燈和山巒倒影,在江水的折射下美輪美奐,仿佛進入瓊樓玉宇的仙境。下榻在靠近古城的一處賓館,從二樓憑窗俯視玉帶般的嘉陵江水,山色隔江撲面而來,又濃又近,似乎要徑直走進房間,同你擺龍門陣。
閬中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邊緣,嘉陵江中上游,秦巴山南麓。作為地方縣級建制,距今已有2300多年。閬中之名,不知出自哪位高人之手,寓意使人浮想聯翩。若將中國的地名做個排行的話,閬中當以意境深遠、寓意美好,一定會名列前茅。閬中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像一個橢圓形的聚寶盆坐落在U字形嘉陵江懷抱,江外四周山巒環繞。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象具備,被譽為“天下第一風水古城”。“此景只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元好問詩)即使置身閬中實地,仍疑為所見是海市蜃樓,美得令人不敢相信。

■古韻外灘 作者/供圖
清晨,走出賓館,第一眼看到江岸上立有一塊石頭,上面刻著“古韻外灘” 幾個大字。而后,沿嘉陵江南行,走在濱江林間道上,樹木蒼翠,鮮花盛開,鳥兒跳躍鳴叫,絲毫感覺不到炎炎夏日的暑熱。步道上相隔不遠,佇立著翹角飛檐的亭榭,供人休憩。三三兩兩的老人,坐在亭間聊天。一路之上,不斷遇到江邊晨練的居民。身臨青山碧水、鳥語花香的環境,令人心情愉悅。兩位武術愛好者在觀景平臺上舞太極劍,劍術嫻熟,一招一式,柔中帶剛,透著修煉多年的功夫。
路過一座廣場,巨型的紅色燈籠和紅門樓引人注目。走近觀看,門樓左右兩側寫有對聯,上聯是“拜春節之源”,下聯是“到閬中過年”,橫匾上寫有“2020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原來,閬中是中國傳統的春節發祥地,亦是西漢《太初歷》發明者落下閎的家鄉。這更給閬中平添了歷史文化的魅力。
沿江一直走到古城北門,從北門入城。閬中古城共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占地面積近兩平方公里。除了少許觀光馬車之外,城內禁止車輛通行,甚至連電動車也不允許進城。由于起得較早,連早飯也未顧上吃。看見一座牌樓上寫有“閬中名特色小吃街”的招牌,于是順著街北頭往南走去。小吃街的街巷并不寬闊,兩旁房屋多是青磚黛瓦,雕花木質門窗,大門朝街對開。可能是太早的緣故,多數店鋪還未開門營業。從門上挑著的黃旗幌子和招牌上,每家的營生,一望而知。張飛牛肉、保寧醋、手工黑糯米醋、方酥鍋盔、川北涼粉、白糖蒸饃、酸菜豆花面、狀元水餃、牛肉涼面、吊湯扯面等等,多得數不過來。有一家張飛牛肉店,屋脊上竟立有刀挑牛肉的張飛塑像,令人啞然失笑。
走進一家開門的面館,點了一碗龍抄手,麻辣味道很濃。順便向老板詢問了去中天樓的方向。出飯館后,直奔中天樓。中天樓地處閬中古城的中心地帶,亦是古城的制高點。此樓建于十字街心,即武廟街、西街、北街、雙柵子街交匯處。從外觀上看,中天樓為三層方形,翹頂飛檐,木質結構,底層四向貫通,當地人俗稱四排樓。中天樓始建于唐代,后幾經毀壞。現存建筑為近年重建。應當說,在重建的復古建筑中,該樓是我見過的精品。

■中天樓 作者/供圖
沿著幾乎直立的階梯,手腳并用,費力登上20多米高的中天樓,古城全貌盡收眼底。城中街道布若棋局,以中天樓為核心,向四周輻射。部分城市格局仍留有唐宋風貌。現存民居,以明清建筑為主,多達上千座。歇山式青瓦覆頂,鱗次櫛比,從樓頂往下看幾乎看不到地面。一條條街巷像棋盤上縱橫的線條。
晨曦退去,一江之隔的山巒上,云卷云舒,變化萬端。突然,云朵顯現出玉兔飛騰狀,我連忙用手機拍照,喜不自禁。如翠的江面上,游船穿行,時有飛鳥掠過。山巒郁郁蔥蔥,錦屏山的白塔清晰可見。杜甫的《閬山歌》有詩句“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因相依”,描寫了閬中山水相依的景色。山、水、城,與天、地、人,和諧融會,渾然一體,構成一幅美麗絕倫的畫卷。
從中天樓下來,前往西街上的張飛廟參觀。張飛廟為俗稱,官名漢桓侯祠。此廟因紀念葬于閬中的三國時期蜀國將領張飛而建。現存桓侯祠,為明清時重建。由于羅貫中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流傳很廣,影響很大,張飛的勇武形象深入人心。隨之,張飛廟也成為閬中著名景點。走到張飛廟大門外,見有兩尊石獅子分鎮左右,與常見的造型迥異,雄渾中透著靈氣。進入山門后,眼前出現的是一個多重四合院式建筑群,占地有5000多平方米。如此規模宏偉的祠廟,還是第一次見到。高大的明代建筑敵萬樓,精美的牌坊,與大殿、后殿、寢殿、墓亭、墓塚、庭院等組成的建筑群,反映出明清時期極高的建筑水平。這里成為追尋三國歷史文化的一大勝跡,也是閬中人氣最盛的場所。
離開張飛廟,去尋訪學道街的四川貢院。四川貢院,又稱川北道貢院,俗稱閬中考棚,是古代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曾經遍布全國各地的貢院,由于歷史的變遷,大都蕩然無存。如北京貢院,原址就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附近,如今僅留下一個貢院地名而已。目前,全國只遺存有三處貢院:江南貢院(南京)、四川貢院和定州貢院(河北)。四川貢院保存尤為完好,三重四合院式清代建筑,占地約5000平方米。作為一名史學工作者,以往多從文獻中了解古代科舉考試。通過參訪貢院,可以更直觀地獲得感性認識。諸如,龍門的設計、考場的布置、齋舍的結構、號房的格局、考試的程序等,一目了然。貢院無疑是科舉文化的博物館,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值得一提的是:唐、宋兩代,閬中曾通過科舉出過4位狀元,被譽為“狀元之鄉”。在參觀貢院的人群中,看到不少家長帶孩子前來,想必不僅是要增加科舉知識,更憧憬借助貢院的靈氣,為孩子的學業帶來好運。
在閬中期間,我還參觀了川北道署、文廟及袁天綱舊居(袁氏為隋唐星象學家,據說閬中建筑的設計理念出自他)等多處古跡。看似不大的閬中,竟有張飛廟、永安寺、五龍廟、觀音寺、滕王閣唐代石塔、巴巴寺、大佛寺、四川貢院八處國家文保單位和22處四川省文保單位,足以彰顯閬中歷史文化的厚重。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A級景區,閬中實至名歸。
我到過傳說中的蓬萊仙境,盡管也很美,然而,感覺遠比不上閬中。現實中的閬苑仙境,非閬中莫屬。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多種因緣巧合,或許還有上帝之手襄助,遂構成了閬中奇觀。若想體會仙境般的夢幻效果,那就一定要到閬中。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韓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