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陳捷陽
福州,這座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漢代修筑冶城開始,城市中軸線就始終以屏山鎮海樓為起點,沿著鼓屏路、八一七路一路向南,直達煙臺山。
這條以“三山兩塔一條街”為標志的中軸線被稱為福州的歷史文脈,千年不變,在全國獨一無二。在這條文脈上,歷代都有標志性建筑,展現著福州的個性特征與文化底蘊。

圖源:人民網
今起,我們推出漫步八一七專題,帶您漫步中軸線,沿著這條文脈一路向前,找尋別有一番風味的城市建筑,感受福州的獨特魅力。
本期漫步八一七,讓我們跟著《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了解福州城的古往與今來!

圖源:陳建國福州,乃福佑天來之都。據宋代《淳熙三山志》載,西晉嚴高在此籌建“晉子城”,曾畫下福州的山川形勢,向當時的著名學者郭璞請教選址事宜,“璞指越王山南小阜曰:‘是宜城’……于是遷焉”。郭璞信手所指, 為歷代福州城確立了 “原點”——今日屏山南麓的鼓樓區。日后,福州人驕傲地聲稱,福州城由中國風水學鼻祖郭璞親自選址建造,風水絕佳,妙不可言。

圖一來源:楊德魁事實上,在相土而得晉子城之前,此地早有一座故城,這還要從一座隱藏于鼓樓區鬧市中的小山丘講起。
冶山,約莫20多米高,遍山布滿摩崖石刻,旁有歐冶池,滿池蓮荷,傳說春秋時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曾于此鑄劍(當真如此,那時的福州便已手握“大時代的科技”,準備著嶄露頭角)。


冶山附近出土了不少漢初文物。按照《史記》記載,公元前202年,越王的后人無諸佐漢擊楚有功,受封閩越王。很多學者相信,閩越王無諸在這里建造了福建第一座城池——冶城。這樣算來,福州至今恰有2222年的建城史。
圖源:菜菜此后,這塊福州城最深邃的地基,仿佛一枚釘子,穿透了兩千多年的光陰: 無諸子孫據險犯漢,漢武帝強遷閩越人至江淮之間,冶城遂廢;數百年后,廢墟上矗立起漢人營造的“晉子城”,也就是被堪輿家看好的黃金地塊。
此后古城不斷長大,在這里修拓的唐羅城包住晉子城,并“甃(zhou)之磚石”,即以磚貼墻,要知道當時國都長安的城墻用的還是夯土;僅數年,“梁夾城”又刷新了紀錄,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和 烏石山(烏山)一一被納入城中;明清時,人口增加,城市的規劃思想仍不外“擴張”二字,舊日的東、西二湖漸被收入城中......

圖源:顏家蔚歲月流過,福州的城市核心卻仍矗立在原處。它經歷了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中的重要演化,包括古老的“子城” 、“羅城”等城市形態,且中心都沒有發生位移。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福州城為何如此堅定和自信?其中暗含古人的“比德”自然審美觀,對福州而言,體現在古城重要的“錨點”——三山。


圖源:陳玲孔子曰,仁者樂山,這即是比德;《史記》中記載黃帝善用土石金玉,帝德完被。早早誕生于先人思想中的山川審美意識,也指導了相土擇城,按照春秋時《管子》的理論,“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福州首先滿足的即是其“山”勢。| 山水定福州 | 下圖可見福州主城區的山川形勢,其所在的福州平原,四方圍合,水網密布,被譽為“山水聚結”。因被周山包圍之勢,又稱福州盆地,是古代營造城市的上選之地。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可以說,福州一出生便是一座山城。“地迥不遮雙眼闊,窗虛只許眾峰窺”,清人紀曉嵐任福建提學時,在冶山泉山宮題下此聯。聯中深意正在于“峰”。

圖源:陳建國在地理學上,福州盆地內部較為平坦,被親切地稱為福州平地,但它平得并不純粹,分布著不少低丘。

圖源:陳建國地質上的斷裂構造,把它塑造得宛如一塊“棋盤”,上布十幾座山丘,恰如盤中棋子, 只不過,有的山丘挺拔聳立,有的略可辨認,有的則已湮沒,和街坊閭巷融為一體。福州諺云“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 描述的就是這種現象,倒也給人尋尋覓覓的樂趣。

圖源:楊麗斌福州的別稱甚至也叫“三山”,指“三山現”的主角屏山、于山與烏山,余者均為“三山”余脈,例如冶山即是屏山余脈。歷史為福州城選擇“三山”的定位,正合中國古代經久不衰的“一池三山”的理想模型。

圖源:陳建國“三山”是帝王之制:秦始皇求仙于蓬萊,并筑島追求仙境;漢武帝開挖太液池,初創“三山”;隋煬帝西苑中有仙島蓬萊;宋徽宗苑池中也有瀛洲、方丈;元明清的大內御苑、避暑行宮,一池三山都是標配……三山不僅是海外仙島的化身,還形成穩固的三角形,意味著江山堅不可摧;視覺上遠近錯落,恰到好處地維持著平衡;“三生萬物”,三寓意多,余脈瓞瓞,余福綿綿。

圖源:顏家蔚一池三山的仙境中,還少不了一片浩瀚汪洋。在漢初冶城選址時,恰恰不缺一片海。古代的福州盆地就是一個大海灣。大約5000年前,有一群古人類住在今福州城區西北曇石山海邊,留下了陶器、石器、貝丘和遺骨。周期性的大海侵之后,就是大海退,所謂滄海變桑田,對福州而言,就是海灣變盆地。

最早的福州城——冶城或晉子城,都坐落于屏山伸出的半島上,當時的于山和烏山,還是海中兩座島礁。海退城進,閩國的城墻囊括了三山,但南門外還是一片汪洋,海舶可直抵城下……

圖源:陳捷陽福州城的山水骨架與城市輪廓,天然帶著一絲仙氣,更為福州成為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園林城市”奠定了基礎。


圖源:梁志斌中國人的院落、城市大多以方形或長方形為主,這或許是“天圓地方”的觀念使然。簡潔的方形也最容易得到中國人所迷戀的“中”。福州城就有一條從歷史延伸到今天的“中軸線”。

圖源:梁志斌中軸線起自屏山。登上屏山頂,整座福州城都在腳下,青山四合、大江橫流,唯獨望不見大海。實際上,閩江入海口位于巍峨的鼓山東側,還有數十千米之遙。然而,建在屏山頂的高大建筑,卻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叫鎮海樓。

圖源:陳金標明初,王恭在屏山建鎮海樓,他會看到,盆地南部的海灣里,浮出了一片臺江沙洲。清代,福州府城和臺江連為一體,與南臺島上的煙臺山隔江相望。鎮海樓這個名字,太有紀念性了,紀念福州的城進海退。

大海讓出的地方,人們大都會迫不及待地展開墾殖,圖畫良田。福州人卻從中國傳統堪輿學的角度看,看到了一處形勢完備的寶地——群山環抱,藏風聚氣;同時又通江達海,攻守兼備。最重要的是,它全部可以依照“中軸線”的秩序展開。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天賦異稟,還需籌劃得精心。中國南方山區的城市,地形崎嶇,多因山就勢,隨意賦形,但福州城不肯茍且,而是效仿北方平原上的城市,辨方正位,體國經野,努力追求一種禮制秩序:福州最重要的建筑、街區和景觀,都坐落在由北——八一七路、南——解放大橋構成的南北“中軸線”兩側,屏山、鼓樓、冶城、三坊七巷和朱紫坊、于山與烏山、南門、臺江……一直跨江延伸到南臺島上的煙臺山。

| 兩塔定福州 |
福州市中心矗立著兩座古塔一烏山烏塔與于山白塔,一西一東,黑白對峙,猶如守望著古城的雙闕,構成富含歷史文化韻味的獨特景觀。圖中雙塔被點亮,穿過畫面中間的大街,即是福州老城的“中軸線”八一七路。
圖源:朱慶福福州鼓樓區的三坊七巷,是綴在中軸線上的珍珠。這片成于唐、完備于宋的傳統士人居住區,也印證了福州這座古代城市的“宜居”。三坊七巷里文人、名人輩出,數不盡的高官顯宦、博學鴻儒,讓這座東南邊陲城市成為中原文化的重鎮,似乎都與這座城的“居中守正”息息相關。

圖源:顏家蔚
END
圖文來源于遇見福州。